新年大门甫开,《功夫》《天下无贼》双双跨过1亿票房门槛;加上此前1.53亿国内票房的《十面埋伏》,2004年中国电影15亿的票房成绩的确算“火”了一把。只是,当笑声归于沉寂时,事实告诉我们,仍需“冷”眼看“火”:中国电影票房不容我们盲目乐观。
有业内人士预测,中国电影5年内可达到50亿元票房(明年即有望攀上43亿的高峰)。但严峻的现实是,多年来国内票房一直徘徊在10亿元左右,即便是刚刚攀登上的15亿“新高
”,离50亿的预测目标依然如天文距离。相对而言,美国人口不到3亿,年票房轻松超过90亿美元;即便是仅拥有4千多万人口的近邻韩国,其年票房总收入也是中国的好几倍,而中国的人口数是13亿。
今天,我们拿什么拯救票房?
影片素质,核心原因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陈晓云博士认为,票房总收入不高的核心问题并非完全来自高票价,而可能来自观众对电影素质的信心丧失。一直以来,电影界在制订票价时一直有一个误区:影片投入大,票价自然就高。事实上,观众在评价这部电影值不值的时候,只有一个标准:好不好看。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所以能赚钱,是因为观众觉得“好看”,也就愿意掏钱进影院。但更多的国产电影拍完了却从此“养在深闺”,因为院线不接受;有幸能公映的,也多半票房惨淡。
陈晓云博士也承认国内票价过高。但他以为,要挽救票房,更该做的并不是降低票价,而是重拾观众对电影的信心。
2004年5月至7月,中国影协电影史研究部在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广州五大城市对电影市场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收入越低的人们,反而在电影观众群落结构中占有率越高,有近30%的观众消费能力比较低,难以承受高票价的电影。有关专家为此建议,中国电影要满足低收入阶层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的消费愿望。要把电影还原为大众文化消费,将那些因支付能力弱而被拒之影院门外的消费群体请进影院。如果影院的大门不打开,就会造成这些有强烈消费愿望的影迷去买盗版光碟。
廉价盗版,“蚕食”票房
盗版,成了电影人心头的“痛”。小小一张盗版碟,如洪水猛兽,“蚕食”掉无数票房。当好莱坞大片在国外票房大热时,人数庞大的中国市场,成绩却大都寥寥。原因何在?且看游商地摊上,多得让你眼花缭乱的“盗版进口大片”,除了便宜的价格外,还有一个时间差优势:当正版还在羞答答“待嫁”时,盗版早就漂洋过海、长袖善舞起来。
而国产片,同样难逃“盗版”厄运。即便是票房大赢的《功夫》和《天下无贼》,如果没有盗版,电影票房可能远远不止目前的数据。从事保险业的柳先生说:“现在盗版碟技术上已经成熟,加上家里的背投电视和音响,跟进电影院感觉也差不了多少。”
为此,不少人指出,有效地管住盗版,是拯救票房的重中之重。
免费电视,守株待兔
与国外相比,制约国内票房的还有一个特色原因,即跟我们的电视收看习惯有关。浙江大学传播学易容副教授认为,国外的电视台除新闻频道外一般的节目都是有偿收看的,而在我国大部分则是免费收看。除了专业电影频道外,普通电视频道除播放电视剧外,也播放电影。这些电影尽管和影院播放的影片相比有一个延后期,但因为免费,很多观众情愿“守株待兔”,等到电视台播放时再看。除此,一些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播放盗版影片的现象也不少见。这些不规范操作,都造成了国内票房的“分流”。洪伟成 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