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个不算短的时间,让一段感情从陌生到靠近,也让一部电影从“票房灵丹”变成“票房毒药”;十年,更是让导演们学会了什么叫票房,什么叫商业。一个大年一个小年地走过十年后,国内的贺岁电影最终学会了从蜂拥而上,到隔岸观火。
1995年-1997年
贺岁片萌芽
1995年,《红番区》腾空出世,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记得超级市场一整面墙被拉开,坐在抽水马桶上梅艳芳茫然、慌张的神情。
1996年、1997年,成龙乘胜追击,接连上演《白金龙》与《义胆厨星》,同样都是票房赢家。
人们在交了8000万元学费后,学到了一个新名词———“贺岁片”;同时,成龙的拳脚“打”醒了困惑于低迷票房的电影人,由此开始关注贺岁片的独特魅力。
1997年-1999年
冯小刚的理想年代
1997年底,《甲方乙方》———第一部内地电影人独立摄制的贺岁片亮相北京,“好梦一日游”架起了现实与梦想间的桥梁,也为做电影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1998年则迎来了内地贺岁片市场的“大红火”。陈佩斯的《好汉三条半》、冯巩的《没事偷着乐》和赵本山的《男妇女主任》纷纷抢滩角逐。而《没事偷着乐》900万元的票房成为争斗中的佼佼者。但票房冠军仍然是“冯氏出品”的《不见不散》,全国票房超过《甲方乙方》,高达4000万元。
有人评论说:“《甲方乙方》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票房,而是它从投资开始,就是完全按照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它有着同时期国产影片所没有的浓郁商业化元素:明星、好玩的故事和大团圆的结局。而导演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观众最愿意走进电影院的时间,也是电影票房水涨船高的大好时机。
1999年-2001年
众片商隔岸观火
到了1999年,贺岁片数量却明显减少。主要是因为上一年不菲的学费,使得众制片商对贺岁市场的承受力发生质疑。口碑并不叫好的《没完没了》安稳获胜,全国票房3000万元,对手只有《相约2000年》、《给你道喜了》这几部实力悬殊的影片。有些反映平平、质量太差的影片,许多省市的电影公司怕赔钱根本就不予引进。
2000年则沾着“千禧”的光引发了制片商的再次争战:张艺谋的《幸福时光》全国票房550万元;《美丽的家》全国票房600万元;《防守反击》全国票房600万元。另外还有如《考试一家亲》、《大惊小怪》等。冯小刚意外缺席,但在9月中旬早早推出《一声叹息》,全国累计1800万元的票房。诸多导演都想来填补冯小刚退出后的那片空白,但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一声叹息》分去相当一部分的贺岁票房。
冯小刚对贺岁片的品质下过这样的定义:“把它放在不是贺岁片的档期仍是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放到贺岁片档期它就如虎添翼,这样才行。”专家认为,有些贺岁片,主要是用逗乐取悦观众,学了冯小刚的“相声电影”,却缺乏冯小刚找“戏料”的能力,根本吊不起观众的胃口。到此刻,冯小刚在中国电影界中的分量开始逐渐明确起来。
2001年-2003年
贺岁片风光不再
新千年带来了影坛的新面貌。2001年底,贺岁片不仅数量多而且阵容强大。这一次,挡在冯小刚面前的是刘镇伟导演、王家卫监制的《天下无双》。但这一超级豪华兵团还是没有阻挡住《大腕》捞票的步伐,3800万元,再次独占该年度贺岁片票房冠军宝座。
只是,到了2002年底2003年初,内地贺岁影坛确实相当冷清、落寞。这一年因为冯小刚准备的《天下无贼》剧本没通过审查,只好由刘璇的《我的美丽乡愁》来扛大梁。好在香港片《老鼠爱上猫》《百年好合》《皆大欢喜》给大家制造了一个愉快的贺岁片市场。
虽说有香港大牌导演和演员的加入,但内地贺岁片由“风风火火闯九州”到如今的“门前冷落鞍马稀”,个中原因值得影视圈里的人深思。
2003年-2005年
贺岁片的悲喜剧
2003年,冯氏贺岁片《手机》在观众中投下了一颗手雷,全国票房突破5000万元,成为2003年国产电影票房夺冠之作。风头甚至盖过了《无间道3》。另外《地下铁》、《安娜与武林》等,皆因档期拥挤,都是来去匆匆。
2004年,冯小刚为避免与《功夫》撞车,将《天下无贼》提前至12月9日上映。两周后,周星驰的《功夫》在全国上映,均已冲破亿元大关。其他贺岁片,如《一石二鸟》、《喜马拉雅星》、《神经侠侣》自觉退至2005年1月14日以后上映。
这两年里,除了开怀大笑之外,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别样悲情。冯小刚在《天下无贼》里基本删除了“群口相声”而增加了“人文关怀”;周星驰在《功夫》里逐渐退居二线,发扬“集体主义”;内地导演在遭遇数次“滑铁卢”后,开始对自己作理性定位。
2005年尘埃未定,最终结局,只能静候其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