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5年1月20日的晚饭是承诺了一张《一石二鸟》的电影票为代价向一位异性友人交换的,这事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都会记得,因为这么不靠谱的交易行为和我一贯的作风相去甚远,但只因据说是吴宗宪,据说设计了张艺谋,我自己也有些不怀好意的期待。
事件的结尾有些遗憾。我们因为过于专注饭局而没能买到晚场的电影票,孤苦伶仃的站在电影院门口策划着去路。过了几天当我终于买到一张DVD自以为了却心愿的时候,却发
现黄牛党拿着《一石二鸟》的票推销不出去,世界多么戏剧。
而电影本身也有些像它的票房,起起落落,让人有些难以下口。
如果单是从一部电影的品质角度去评判,那么《一石二鸟》基本上可以被口水泡得漂起来,但这么一部烂片却体现着坚定的娱乐精神,戏谑、玩味,瞧不起别人,也不会拿自己太当回事。不管朱延平个人的才情如何,起码我知道他是深谙娱乐游戏法则的,了解什么时候是捅刀子的好时机,什么地方是送糖果的好去处。
电影从一开始,就不停的在恶搞国内的几部大片,张艺谋是首当其冲被下手的受害者。当年张曼玉和章子怡飞身穿梭在枫树间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镜头被粗制滥造的换成了三个莽汉在林间猎杀野鸡的场面,那种简陋的DV感觉绝对是故意遗留的,再次向我们叫嚣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真理,用最业余的摄影器材和手法挑战了张艺谋引以为豪的画面。仿佛一场痞子英雄姿态的宣战,把国王身上的新衣东施效颦的穿了一番。以前我心中那些被大制作、大卡士强暴的屈辱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泄。接下来出现的各种经典的段子也不少,从导演、演员到荧幕前的我们清一色笑得没心没肺、心照不宣。娱乐到这个地步,在华人电影里算是为数不多的。
但是朱延平还是有一个比较致命的缺陷,就是太过于因文害意。整部电影仿佛只为了几个恶搞的灵感外加一些娱乐要素而生,而其它部分甚至不能自圆其说。我很愿意拿这部《一石二鸟》比一比恶搞的典范《惊声尖笑》系列,高下立判。《惊声尖笑》明显有着一个清晰的思路,就是先得把故事编圆了,再去想怎么扯淡。哪怕这条主线弱智得不能再弱智,甚至是别人玩剩下的也没关系,到了自己手里之后再加上那些无伤大雅的嘲弄,复杂的可以说成是才智,简单的可以当作勇气。就算不想立志做经典,也能在观众心里竖立一个站得起来的形象。朱延平很失策的颠倒了这种关系,只顾着耍小机灵,固然是很过瘾,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影片力求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包容些创意,就像海报上标称的那样,但是最后却散得收不回来了。看得出导演心中似乎积累了很多的想法,却不懂得怎么以不疾不徐的语速讲出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吴宗宪的出镜无疑是本片最大的亮点,虽然他演技实在不怎么样。但无论如何,还是得承认,本片的票房号召力大多是来源于对这位华人地区著名的合法流氓的崇拜。其实宪哥只要出现在屏幕上,往往是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动作,底下估计就有人在笑了。只是这次触电效果远没有他做脱口秀来得刺激。原本以为这是个更自由的舞台给宪哥释放那些恶毒的智慧,结果导演只把他当成了一个不入流的耍宝笑星,让人失望。吴宗宪对于表演总是有些下意识的拿腔作势,大概也是做现场太多的缘故,总想在最短时间内制造戏剧感,但要是放在电影里来说就显得有些浮泛了。倒是偏偏好在遇见了这种剧本,宪哥那种装模作样的表演反而产生了另一种古怪的爆笑气氛,一种深入发肤的嘲笑,也算是曲线救了国。而至于"二鸟"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吴孟达和雪村的出现简直让人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干嘛的,讲着过时的笑话,做着做作的表情,放到上世纪80年代也嫌聒噪。就算人物设定里没有这二人,也不会对剧情发展造成任何损失。吴孟达的表演虽然装疯卖傻,但和雪村比还不算得最讨厌的。雪村的种种表现只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甲亢患者,什么好噱头都被他糟蹋了。而在女主角林心如的身上我也没有看见朱延平宣称的什么喜剧气质,温温的演出而已。总的来说,《一石二鸟》的演出是没什么水准的。
与电影本身无关的,作为一部娱乐片,《一石二鸟》在戏外制造的各种新闻一直在刺激着人们的眼睛,这一点可以从网络的搜索结果看出来。也是意料中的事,毕竟这才是吴宗宪的看家本领。
这就是《一石二鸟》,到处充满眼高手低的叹息,但却努力的娱乐众生来挽回失地。纵然有那么多的硬伤,但我还是欣赏朱延平的心态,很放松,很娱乐,不把"大师"当盘菜。而作为浸淫在娱乐圈多年的制造人员,这次对主流文化的轻侮可以看作一点点个性不满的呐喊声。尽管结果因为才情不济而铩羽,但就为这星星点点的气势,也值得我们报以一阵掌声了。很讽刺的,这种或多或少会站到"经典"对面的作品,却在不停制造着最八卦的新闻博出位,对这种情况的合理解释恐怕就是:娱乐圈的规则遇见大脑的一番苦苦思考,就变成了黑色幽默。黄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