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跟随明星在时尚剧中获得满足的“白领”不同,北京人艺的“京味”话剧仍然拥有各阶层相当一批忠实爱好者。正在首都剧场演出的《全家福》是一部顺应京味文化需要而诞生的新京味戏剧,显然,原小说所具备的素材有着鲜明的北京地域特色。古建筑行业的升沉连着清皇宫营造厂老掌柜传人一家的命运,四合院里的人情世故透出邻里街坊的亲密关系,那块富丽的影壁被涂抹和敞开的变迁暗示着价值观因时而异。再加上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新世纪的时间跨度,这出剧完全有望成为展现北京城半个多世纪风貌的民俗画卷,让老北京人进
入家乡的历史来咂摸北京作为城市的命运。
然而,散文化的小说思维着实让编剧为难了,删繁就简还是长达近三个小时,不过更重要的是桩桩件件就似散碎的流水账,怎么也调动不起观者的情绪。其实故事从名匠人之后王满堂解放后当公家的人开始,围绕着他在建筑行做事的规矩和他的家人、朋友,历经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初期、九十年代直至今天,遭际有喜有悲,身世起起落落,也有几个颇有声色的人物烘托气氛,但一路看来却觉得是一些个不无关联的小品。期间经常走神,恍惚想起电视剧《大宅门》里的白景琦和他的百草厅,《五月槐花香》里的琉璃厂古玩商,以及同类讲个体手艺人命运的《大染坊》等等,此戏之节奏妙似电视剧蒙太奇,然而若论场景之丰富、镜头之美感又孰能敌?不免为编剧操一份闲心,这么好的题材改电视剧相对容易,却来做话剧,仍是不晓舞台这水之深浅啊!
长篇小说改舞台剧鲜有成功的,多半因为想说的太多,所以最后倒不知要说什么了。《全家福》里有几处兴奋点颇能牵动观者的神经,诸如北京城拆旧城的典故,风水先生老肖念叨的风水经,王满堂和两个老婆的关系,保护影壁的过程……每一件都打着那个特定时代的烙印,单独拎起哪一件都够出些彩儿的,但剧中每个故事却都是蜻蜓点水、平均带过。自然,不必强求编导深挖城市拆迁这样令政府和学者都讨论不休的话题,但北京城拆迁50多年来的利弊得失却是市民有目共睹的,至少可以把矛盾展示开来,这也正是以古建筑修缮为职业的老王等人生活的最真实的情境,但我们只是又看到一部时代的流水账。
凡此种种不一一例举,看到后来渐渐明白,这是个怀旧的时代,旧神已死、新神未生,我们对逝去的美好事物总是心存太多困惑,无力揭示,干脆取一些模糊的影子平面铺开来。以前只觉时尚剧最擅此道,不想京味话剧也面临此种诱惑。柏拉图早年说过,所谓艺术就是对的影子的摹仿,在我们这个消费时代,摹仿好像也就够了。颜榴(北京 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