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区别于其他导演的特征,在于气质。
所以,圈里称呼他为“陈大师”;大师者,往往在精神上有让人仰视的高度。
生出电影世家。父亲是北影厂大导陈怀恺,当然的书香门第;中学就读北京最好的男学北京四中,到了电影学院也是导演系最好的学生,必然的根正苗红。
生活经历丰富。少年时期经历文革动荡,后来又参军劳其筋骨,到云南支边深入生活底层,历经苦难艰辛。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到了他后来的电影创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他的自传《少年凯歌》浸透着烈血青春的激扬文字,也是他对自身经历的精准总结。
作品卓尔不群。在其影片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自传性很强但都非同凡响的男性角色,作为他的化身,受其旨意肆意挥毫书写其宏伟抱负、人生理想:《黄土地》里无力拯救翠巧、搜集民歌的解放军文艺工作者;《孩子王》里谢园扮演、遭文革迫害落魄不堪,却依然显出卓尔不群人格魅力的知识分子;《大阅兵》为国家奉献无怨无悔的军人;《边走边唱》里追求生活与艺术真谛的瞎子石头,《霸王别姬》里追求极致情感不惜自刎的陈蝶衣;《荆轲刺秦王》里肩负国族仇恨仇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壮士荆轲……等等。
精神高度理想。陈凯歌一直以知识分子的立场,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进行作者式的思考与呈现。电影对他来说,就是神圣的、贵族化的写作方式,是他的理想。在他精心构筑的高度寓言化的电影时空里,充斥着有关国族兴衰、历史变迁、人性苦难的哲学化省思,他的镜头也绝不会对准平民百姓油烟酱醋的琐碎生活、爱恨情仇的家长里短。
他活在只属于他的那个高处不胜寒的境界里。虽因此他的多数作品都显得曲高和寡,但除非迫于投资回收上的压力,他从未放弃在电影里暴露他骨子里带着天生贵族气质的清高。
现在,很多人不敢提小资,不敢称精神贵族,不敢表现与众不同,个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渐渐消失,渐渐同化。
只有陈凯歌,三年一剑,一生一求,敢做而且只做精神贵族,永远的。文/本报记者 张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