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心中一个希区柯克
自打1980年4月29日希区柯克去世之后,这25年的电影发展中,希区柯克在今天已经成为那种人人都听过,但是很少人仔细看过的电影导演之一,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也成为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希区柯克式”的电影风格就像是好莱坞时代的一面旗帜一样猎猎的呼啸着,他电影里
那种少见的敏锐与精确的感觉值得后辈电影人一再推敲。
如果你没有看过希区柯克的电影,你不必懊恼,因为现在的悬疑情节很多都是拜希区柯克所赐,这么说吧,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无辜男子莫名其妙地卷入一件谋杀案,之后他遇见一位女子,这名女子一开始不信任他,但是到了后来发觉原来真的有件大阴谋,于是改变态度帮助男子共同解开阴谋。你只要看过内容大致符合上述剧情的电影,那一定是来源于希区柯克的某些灵感。想想《超完美谋杀案》,想想《新精神病患者》,还有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和美国导演布赖恩·德·帕尔马等等。希区柯克这位世界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thrillergenre)这一电影类型,这一点或许无关技术也无关语言———那是心与心的距离,无从把握,却又充满机缘。因为人人都有一个心目中的希区柯克,人人也都爱希区柯克。
翻拍成风七十年
当今好莱坞最重要的人物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这样评价希区柯克的:在悬念片和恐怖片领域里,希区柯克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他所开创的“希区柯克模式”对年轻一代的导演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因为这样,早在1932年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经典段落就被翻拍和改编,并在以后的电影当中频繁被引用,例如《迷魂记》(Vertigo)、《西北偏北》(NorthByNorthwest)、《电话情杀案》(DialMforMurder)、《鸟》(Bird)、《精神病患者》(Psycho)等等。70多年来,希区柯克的的影片就好比一本本没有理论的电影教科书被传诵至今,成为心理恐怖的典范,以至于后来的导演一次又一次拿他开刀,或临摹,或比较,或另起炉灶,这种情况与今天的好莱坞和韩国电影几乎没什么区别———只要哪种类型一卖座,就跟风翻拍那种类型。只不过,那是几乎半个世纪之前的好莱坞,希区柯克一个人就办到了。翻拍希区柯克的作品已经不是什么害羞的事了,这在高度商业运作的好莱坞,有成本核算的节约之嫌,也有保证票房的稳妥之意,当然更重要的是,手法的新旧优劣才是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先看一份希区柯克电影原版与翻拍的数据统计表,从中便可得知他的电影是怎样成为后辈悬疑片的“源泉”———这绝非溢美之词。
超闹猛1998年翻拍潮
在翻拍希区柯克的大潮中,1998年是最热闹的一年。这一年,有两部他最经典的电影被改头换面———《新精神病患者》和《超完美谋杀案》。《新精神病患者》由后来以《大象》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导演格斯·范·桑特执导,《超完美谋杀案》由曾拍过《亡命天涯》的导演安德鲁·戴维斯执导。这两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翻拍之作算是给没有看过希区柯克电影的年轻人补了很好的一课。
《新精神病患者》有95%是和原版一样的,当然演员不同,时空也搬到了1998年。一向以大胆闻名的范·桑特严格按照原版设计的镜头拍摄此片,甚至于依照当年37天的拍摄进度来遵循希区柯克拍片的理念。就算是希区柯克经典的出场,新版中也考虑周密:原作中,当玛莉安从幽会的旅馆回到办公室的时候,街道边有两个人在聊天,背对观众站在那里的是希区柯克;新版中面对观众的是导演范·桑特,背对观众的是一个背影酷似希区柯克的胖子。此外,本片的摄影师杜可风以绿色为主色,亮红色、亮粉色、亮黄色等极为抢眼的色系构成了影片的基调,原作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浴室凶杀那场戏,在杜可风纯熟的技术操纵下,跟原作一样极具冲击力。
无可厚非,浴室被杀的一场戏是全片最摄人心魄的暴力场面。这场戏的时间之短、镜头之多、拍摄期之长、构思之精密、艺术感觉之准确,都是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希区柯克拍摄这一场戏用了7天的时间,摄影机的机位曾经被变换过60次。实际的结果是:从玛莉安踏进浴缸开始到她倒地身亡,片长约3分钟,平均每个镜头仅有1秒多,其中最短的镜头只有几帧。绝大多数的镜头为特写、大特写和近景,仅有一个全景及最后一个由特写摇成的全景,几乎没有出现中景。这是一场没有对话,只靠动作和电影语言表述的一场戏,完全依靠画面形象的张力和信息让观众心惊肉跳。事实上,拍摄中刀子连对方的身体都没有碰到,而观众却坚信自己看到刀子刺进了身体,可见这种逼真的恐怖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格斯·范·桑特将这场谋杀场面做了小小的改动,效果也是相当惊人的。加插和改变机位的几个镜头并没有画蛇添足的感觉,而是给观众一种新的思考空间和新的刺激。
如果说《新精神病患者》是翻拍片当中那种几乎照搬的类型,那么《超完美谋杀案》则是那种架构在希区柯克原作框架上的一个新故事。原作中,电影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丈夫想要杀死太太,同时把所有谋杀动机、步骤通通摊在阳光下,让观众一目了然。接下来观众关心的是这个精心筹划的案子能否成功?这也就是希区柯克常常使用的“罪孽转移法”,也就是观众为凶手担心,生怕凶手一时失手而没有看下去的兴趣。这种方法有的时候混淆了正义和邪恶的分界。而《超完美谋杀案》中杀妻的动机也是,可是影片对人物的刻画有些牵强,所以在临摹“罪孽转移法”的时候,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希区柯克的原作是一个关于陷害和反陷害、翻案和反翻案的故事,也是一出布景极简、悬念设计极为完美的作品。但在新版之中,两位好莱坞的明星迈克尔·道格拉斯和格温妮斯·派特洛虽然艳丽地登场,但其中的紧凑和心悸意味都寡淡了许多。
致敬翻版几代人
希区柯克作为电影史上的惊悚大师,他已经创造出了他那个时代最有特色和最易于识别的电影风格,这同时也影响了整整几代电影人。
在美国,希区柯克对悬疑电影和恐怖电影的影响巨大,他那些招牌式的拍摄手法和令人回味无穷的戏剧张力被许多后辈导演争相模仿。我们在无数电影当中都发现熟悉的电影元素:别出心裁的拍摄手法、不可思议的角色关系、戏剧性的故事真相、出乎意料的情节线索以及摄人心魄的紧张配乐。
在欧洲,希区柯克处于一种被研究的地位,他是电影作者论兴起时被研究的对象之一,同时也是最难以用电影作者论的架构来理解的人物之一,因为他的电影娱乐价值都很高,这与大家所熟悉的电影作者,比如伯格曼、德·西卡等法国的新浪潮大师们的作品都有点格格不入。不过希区柯克对电影技巧、电影美学乃至摄影机本身都做了很大程度上的革新。所以,法国新浪潮的大师们依然给了他最高的评价———希区柯克就是电影。
在中国,很多影迷都把希区柯克的电影当作教科书来珍藏,因为他的电影既紧张刺激又耐人寻味,既有商业卖点又有艺术造诣,这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都能融合在他的电影之中。同时,很多导演也开始临摹希区柯克的悬念桥段,从而衍生出大量的类型电影。
此外,希区柯克的电影在电影史上也引起了一阵间谍片的热潮,这股热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尤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1963年的《谜中谜》,这部由斯坦利·多南导演的电影是当年的十大卖座片之一。《谜中谜》的两位主演是加里·格兰特和奥黛丽·赫本,其中加里·格兰特一直是希区柯克的爱将之一,而影片的开头更是像极了《迷魂记》的开头。在影片的很多段落里你都可以找到希区柯克电影的影子,比如在加里·格兰特追逐赫本的一段,地铁站里的布局和楼梯的出现简直就是在照搬希区柯克的电影。此外,赫本紧张时候就喜欢吃东西的习惯和《精神病患者》里诺曼吃巧克力的习惯也如出一辙。
这里我们就来看几位最酷似希区柯克“接班人”的著名导演:
1、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cois Truffaut
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将,也是希区柯克崇拜者当中最有实力的一个。特吕弗把希区柯克奉他为作者电影之父和自己的精神导师,并且远涉重洋到美国完成《希区柯克访谈录》,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希区柯克在他60年的导演生涯后,才被作为电影大师受到世界性的认同。
其实在当时的新浪潮电影革命中,从梅尔维尔到戈达尔都喜欢以电影的方式向希区柯克表示致敬,新浪潮的所有导演都把他奉为“技巧百宝箱”,他们从希区柯克那里得到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如果一个细节非常关键,那么你一定要把它强调出来。特吕弗觉得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所有的爱情场景都拍得像凶杀的场面,而那些凶杀场面却又像爱情场景,仿佛在希区柯克作品中,爱情与死亡的主题是一线相隔的。
《黑衣新娘》应该说是特吕弗最好的致敬礼物,很巧的是,这部片子也是在特吕弗出版希区柯克访谈之后没多久拍摄的,同时这部电影也是改编自威廉·艾瑞士的小说,而威廉·艾瑞士另一本有名的著作就是希区柯克的《后窗》。此外这部电影的配乐也是希区柯克的御用配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所作。所以观众一直在被希区柯克式的气氛所牵引着,特吕弗出色的运用了制造悬念、解开悬念的技巧,由杀人动机的悬念,到怎样杀人的悬念,最后是何时停止的悬念,一连串的悬念使整部影片始终扣人心弦。特别是当观众都期待着快乐的结局时,特吕弗却故意设计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这一点也正是希区柯克的风格。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部片子好像有一点和希区柯克电影有着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特吕弗片中的角色绝不提到故事的情节,因此这五个受害者也不会完全地被故事结构所控制,反而能够引起观众的同情,而这一点又模糊了杀与被杀者之间的区别,换种说法来讲,这也是希区柯克最擅长的“罪孽转移法”。
2、布莱恩·德·帕尔马Brian De Palma
布莱恩·德·帕尔马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前期崛起的一位心理惊险片导演,他毫不掩饰对希区柯克的崇敬和对其影片的喜爱。他有许多影片的情节或视觉效果和希区柯克如出一辙。1966年帕尔马执导的《祝福》获得第19届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从此成为国际影坛大导演,他的影片从20世纪80年代的《疤面煞星》到20世纪90年代的《碟中谍》都叫好又叫座。帕尔马是个令人敬佩的影痴级导演,他虽然是在效仿一些作品,但在主题和技法上都迥然不同,他说这是在用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来调和戏剧冲突,这一点强烈地表现在他影片的视觉效果上。在帕尔马众多的电影当中,他惯常使用的追踪式的长镜头、“顶拍”的视觉效果、节奏化的蒙太奇以及关于SM和窥私癖等心理问题的探讨都是希区柯克电影中最标点性的符号。
1976年《迷情记》(Obsession)的结构相似于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帕尔马在片中没有卖弄他喜欢的血腥暴力,却以细腻的手法拍出依恋在生活中感受每一个细微情节的韵味。
1981年的《凶线》在影片开头就是一个似乎在调侃希区柯克电影的杀人片段,而在一场杀手误杀一个女人的戏中,镜头的运用完全模仿1972年《狂凶记》里经典的杀人场面。影片的结尾也完全出乎意料———在巨大的美国国旗下,塞莉高声呼救,这个情景令人联想到了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片尾国会山的一幕。但是不同的是,杰克虽然杀了凶手但却未能救下美人,也正是这个非大团圆的结局,令整部影片多少保留了一些作者电影的风范。1984年的《替身杀手》中有关于偷窥和跟踪是典型在对希区柯克名作《后窗》、《迷魂记》的疯狂致敬和抄袭,而影片中做脱衣表演的正是在希区柯克的名作《鸟》、《艳贼》中的女主演蒂比·赫德森的女儿梅兰妮·格里菲斯———与希区柯克带着观众“意淫”女主角一样,帕尔马也做了同样的事。
1997年家喻户晓的《碟中谍》里,在影片开头的偷取资料的任务中,对行动安排采用的摄影机“顶拍”手法与希区柯克电影招牌式的“顶拍”手法如出一辙。在影片后半段的高潮戏中,拍摄高速列车行进的镜头处理上,采用航拍的一个镜头从直升飞机一直摇进高速列车的车窗里,这种技术上的处理虽然不免会有特技的成分,但这种典型的“镜头内蒙太奇”方法和《精神病患者》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处理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1998年的《蛇眼》,开头的20分钟用一个镜头拍成,导演宣称是想要模仿当年希区柯克用一个镜头拍成的电影《绳索》。这一个镜头拍到了剧中所有要出场的人物,这种交代事情的方法和《后窗》开头交代主人公事故发生原因的一个镜头也是一样的。在此之后,这种电影开局的表现方式又被无数次用到,比如罗伯特·阿尔特曼的《大玩家》。
布莱恩·德·帕尔马在很多作品中把重点都放在希区柯克曾关心的那些事情上,也像希区柯克一样,喜好神秘而不可预料的情节,不过帕尔马一次次唤起的是观众的情绪而不是理智。于是他被后人称为“恐怖大师”,但我们知道这个头衔的真正分量有多少。
3、科恩兄弟和罗曼·波兰斯基
科恩兄弟无疑是好莱坞最独特的一道风景,他们的影片中时不时地流露出对好莱坞主流文化的反感和嘲讽。1984年的《血迷宫》是一部很希区柯克式的作品,不过,影片开头具有一种纪录片的品质,而影片描述的故事,也如同一个噩梦。
罗曼·波兰斯基天生就是一个美国化十足的波兰导演,而且和希区柯克式的风格很贴近。《水中刀》就是小成本艺术悬疑片的典型,但他本人似乎没有完全困在自己的悬念天赋里。打个有意思的比方:同样是心理分析大师,因为执著于观众接受心理的实验,希区柯克成了世人眼里的一位心理魔术师。而执著于社会学趣味的波兰斯基,有时却像个侦探,因为他总忍不住碰一些人们害怕触及的东西。
4、吴宇森和徐克
在国人眼中,吴宇森的动作片自成一派,绚烂华丽,创意非凡,他在好莱坞的闯荡中,最新拍摄的作品《记忆裂痕》中,除了延续“吴式”的动作风格,片中几场惊险追逐戏,深受希区柯克《西北偏北》的影响,甚至连本·阿弗莱克在片中所穿的西装及发型,都和《西北偏北》男主角加里·格兰特颇为神似。
如果说吴宇森这个致敬只是偶然玩票儿,那徐克向希区柯克的致敬可要执著了很多。徐克在1979年拍的武侠片《蝶变》,这个颇似古龙小说的电影,又有一点类同于希区柯克的名作《群鸟》,以一个名叫方红叶的说故事人的手法,开始一次神秘的破案过程。《蝶变》是武侠片与科幻片的嫁接,师从胡金铨的《侠女》和希区柯克的《群鸟》,杂糅了美国西部片和日本武士片,在当时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创时期显示出极为明显的个人风格,并最终让徐克成为独树一帜的电影作者。同时,徐克还和他的偶像希区柯克一样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演个小角色,甚至这个角色还相当重要。
在好莱坞明星制压倒一切的时候,只有希区柯克的名字可以在海报上绝对地凌驾于明星之上,他的影片影响了几代的电影人。我们不是鼓励电影人都去翻版希区柯克的电影模式,而是应该利用他电影当中的元素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一种电影风格———这一点,远比那种“续貂”或者“克隆”要来得高明得多。
每次看到希区柯克摇晃着胖胖的身体出现的时候,我就不由地会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可我同时也明白:这点敬意并不能把我从他的世界里区分出来,因为有时候我注定就是他的同谋,而有时候又是一个必须服从他安排的看客。
附:原版:1926年《房客》重拍:1932年《房客》1944年《房客》1954年《阁楼怪客》原版:1934年《擒凶记》重拍:1956年《擒凶记》(这是希区柯克分别在英美两地拍的同样一部作品,也是他惟一翻拍自己的作品)原版:1935年《三十九级台阶》重拍:1959年《国防大机密》1978年《步步惊魂》原版:1936年《破坏》重拍:1996年《秘密指令》原版:1938年《贵妇失踪案》重拍:1979年《傻妹大闹列车》原版:1939年《牙买加客栈》重拍:1985年《牙买加客栈》(TV)原版:1941年《深闺疑云》重拍:1987年《Suspicion》(TV)原版:1944年《救生艇》重拍:1980年《救生艇》原版:1946年《美人计》重拍:1992年《美人计》(TV)原版:1948年《绳索》重拍:1959年《Compulsion》1992年《Swoon》原版:1951年《火车怪客》重拍:1969年《OnceYouKissaStranger》取材:1987年《推妈妈出火车》原版:1954年《电话谋杀案》重拍:1981年《新电话情杀案》(TV)1998年《超完美谋杀案》原版:1954年《后窗》重拍:1955年《后窗》(中国香港)1998年《后窗》(TV)原版:1955年《捉贼记》取材:1969年《大盗歌王》(中国香港导演:张彻主演:林冲、何莉莉、罗烈)原版:1958年《迷魂记》取材:1964年《回魂夜》(导演:张瑛、蔡昌)1976年《迷情记》原版:1960年《精神病患者》重拍:1998年《新精神病患者》
文/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