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电影批评家、新锐编剧程青松,继2004年凭借电影剧本《电影往事》获得当年夏衍文学奖后,今年又推出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力作——《沉默的远山》。昨日,来武汉宣传该片的程青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非常看好这部电影,他说,希望观众和他一样,能被主人公周国知的真实经历打动。
特点一:不塑造伟大的主旋律影片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周国知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程青松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真实,“他就是一个乡干部,也是要下田劳作的,这个与别的主旋律影片有所不同,一般,主旋律影片都是塑造一个伟大、无私的形象,我在创作剧本时,参照了大量与周国知相关的材料,我并不刻意去制造一些很煽情的情节,也不强调他作为一个先进人物的使命,写的全是他的日常行为,我认为感人的不一定是大场面,小细节的突出更能打动人心,这就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他看来,主人公周国知给人的感觉好像不是官,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代表了乡间伦理,他与他周围的老容、照相馆老余就像邻里之间一样。
特点二:展示主人公软弱的一面
程青松说,主旋律电影如何处理感情的问题?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对英雄人物、公务员的探讨,如何忠孝两全,国家与小家如何平衡。“其实,生活中的周国知是临死前才知道自己得了绝症,而在故事的情节上,我把周国知得知自己绝症的消息提到了影片开头,我觉得人死之前是会有预感的,一般的主旋律影片主人公很少哭,多为乡亲们哭,而在此片中,我安排了周国知哭自己,因为人都有软弱的一面,其实周国知就是一个人,而不是“模范人”,最终要把“人”还原成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特点三:所有对白使用方言
在《沉默的远山》中,所有的对白全部使用方言。这也是出于还原原始状态的考虑。原先定的女主角是李馨雨,但是后来李由于语言问题主动退出,把机会让给了恩施文工团的女演员李红,而演周国知的演员是来自重庆话剧团的罗德元,重庆话和恩施的方言比较接近,演员基本上是本色出演,我们以前看到的主旋律影片讲的都是普通话,很多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像一个乡干部,而当观众看完《沉默的远山》后,你会不自觉地被感动,著名的第四代导演郑洞天看完此片后认为此片是主旋律影片的最大突破。
特点四:瞄准市场的主旋律
在程青松看来,所谓主旋律影片,就是弘扬民族优良品质,歌颂本民族中的优秀人物,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影片。近年来,国内电影人对主旋律的理解正在发生着转变,尝试着不同的表现样式唤起观众的注意以及市场的肯定。
所以《沉默的远山》从一开始就是瞄准了市场的。在影片的拍摄,演员的表演,甚至是场景的设置上都力图还原生活,就地取景,就地拍摄。在拍摄散落于云雾缭绕的鄂西山区的茅舍时,大量运用了大全景,表现当地的美丽和贫困,给人如在画中,如在诗中的美妙意境,同时使生活于大都市的年轻人通过影像也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现实境遇。
如果说,这些年在张艺谋、冯小刚们的尝试下,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取得了一定成功;那么带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在走向市场,走近观众的道路上有了不小的进步。我们期待着这些作品成为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所在。(记者/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