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沉默的远山》: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叙事新格局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9:52 新浪娱乐

  当青年导演郑克洪把显为人知的“为民模范周国知”事迹搬上荧幕的时候,电影《沉默的远山》如春风抚摸着大地,如春雨潜入每一个人的心田,人们再一次地为周国知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所感动着。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在市场观念的冲击下,创造其艺术魅力的表现手段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如何让受众媚俗的目光回眸主流电影,《沉默的远山》执导者在沉默之中潜心探寻着。

  恭敬桑梓 默默守望

  恭敬桑梓,默默守望。这不仅是“为民模范周国知”作为党和人民的好儿子恭敬父老乡亲,勤政为民,默默奉献,忠实守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神圣净土的崇高精神,也体现了青年导演郑克洪长期撑起一块“英雄”天地,默默守望主流意识形态影视,辛勤耕耘,潜心探索的一贯精神。

  国知精神感动中国,首先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忠于人民的事业,其次是在敬业之中不为名利,默默地恪守着共产党人的清白,他足迹遍布椿木营乡方圆百里的深山野岭,却没有用公家的照相机给自个儿和家人留下身影,他的一生犹如深山里的野花纷纷舒放,又寂寞凋零,只有暗香浮动,而无疏影横斜。这种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与品味,这也正是宣传学习周国知真谛所在。

  守望在主流意识形态电影这块热土上的艺术工作者,时下依然不乏其人。《沉默的远山》在主流意识形态电影中不一定是佼佼者,更谈不上有《甲方乙方》、《英雄》那样高的票房价值期待,因为它演说的不是一个具有文化象征符号性隐喻故事,而是一个普通党员、乡村干部平凡而真实的故事,从审美形态去看,它体现的是崇高,是悲剧美。与贺岁娱乐片相去甚远,与荒诞的情节贺诙谐滑稽的冷幽默更是无缘。当然并不是说主流艺术形态电影就没有喜剧美。《沉默的远山》遵循的是“和谐”这一美学原则,突出了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要把一个众人皆知,并且已经呗人们感动过多少回的英雄事迹,通过银幕形象再来感动观众,这无疑是一个艺术难题。也就是说,《沉默的远山》要表现周国知创造社会和谐的政治理想,同时又让观众亲近、爱抚这样一位为民模范,导演在美学上突出一个“真”字,使哲内骨骼影片呈现出“和谐自然平淡”的叙事风格。

  和谐是自然平淡的内核,平淡自然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沉默的远山》首先展示了为民模范周国知和谐社会的崇高思想,它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普通干部是那样地贴近事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周国知短暂的人生中,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了实处。影片中出现的那位特困户容老头,他来到了民政办公室,民政工作人员与其理论起来,气氛非常紧张,他要见周主任,党周国知出现在他面前时,容老头似乎更来劲了,面对这位近似刁民的容老头,周国知总是陪着笑脸,一味地将米油翻山越岭地送到了他家里,几次从自己的腰包里掏钱周济老人,甚至连家属给周国知补身子骨的腊肉也送给了这位没杀年猪的特困户过年。周国知视特困户老人若父母,不仅使容老头生活有着落,而且过得很舒心,这就是种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感。

  时下的电影审美似乎与生活的本来面目有意要拉开距离,平心而论,在中国每一个电影繁荣期,电影风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但是在表现“英雄”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似乎又成了固定的模式:走的是打造英雄的戏剧式结构路子,重在营造每一场戏的氛围,讲求蓄势追求感动的流泪效果。特别是重在语言的说教上,造成了视觉艺术侧重于听觉感知的负面效应,使表现英雄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作品让观众敬而远之。《沉默的远山》步出了这一误区,进入了朴素自然的境界。

  《沉默的远山》叙事风格追求古朴典雅、自然流动,这是影片所蕴涵的和谐政治境界与平淡含蓄的艺术境界的完美统一。

  影片主人公在远山这个时空中犹如云雾依恋山峦,像信使一般随着风雨,自由来去,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象征。在主人公不多的台词里,重复得最多的是“我这都是老毛病啦,没事儿。”这不是豪言壮语,但它是知道自己生命快要完结而又不让他人知道的一句托词,他把老百姓任何一点小事情都看得重,而唯独不看重自己的生命。在最后几场戏中,按照常规的叙事角度,应该是最能煽情的地方,但导演却回避了“出戏”之处,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叙述:他的妻子碧秀正在厨房给他弄吃的,当她将盛着食物的碗端在手上时,碗突然摔在地上,这在碧秀看来是一个不吉利的兆头。她似乎明白了一切,强忍着心中巨大的悲痛,面部表情却那么镇静,她把儿女叫到他们的父亲身边,女儿莉莉、儿子小辉噙着泪水,都没有表露出悲痛,反而安慰地说:“我们会去照全家福的”。影片最后镜头是他们抱着周国知的遗像在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

  《沉默的远山》不仅在整个故事(或者是周国知事迹)的处理上,隐去了很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使其不在场。譬如周国知去世后,方圆百里的群众赶来为他送行,所经之处,老百姓又毫不顾惜地砍去即将成熟的苞谷,开出了一条五米宽的通道。但是这最动人的一幕在银幕上没有出现,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场的而在艺术中不在场。还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会议和带领群众架桥修路、搞特色经济,在电影中都不在场,在场的那么多纪实性风格的镜头,都是通过一条为民的情感线连接起来的,每一个行动都那么自然,就像一眼山泉自然流出,又婉转流去。

  变数在场,使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叙事呈现新的格局,具体到《沉默的远山》这部影片中,为打造一位献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英雄形象,将周国知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浓缩在一条单一的故事线上,把他置身于远山深壑之中,往来于单家独户的农户之间,客观地再现了偏远山区一个支撑着病体的普通党员只讲奉献毫不张扬的干部形象,创造了凝重静穆的影像空间,使人们从纯真的行动、朴素自然的画面直观到故事主人公默默奉献的本质特征。这种叙事方式不仅给电影制作追求红红火火降了一点温,更重要的是在执政为民之中要提倡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工作姿态沉下来,默默无闻地工作,不为彰显自己而搞文化造势,旨在倡导朴实尚质的行政之风。(文/王新勇) 转自《电影》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沉默的远山》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