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信息时报:忽略话剧的不仅是观众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0:50 信息时报

  2005年广州大学生话剧节即将开幕,日前,广州话剧团(市话)在自己的排练场里举行了一次为话剧节预热的活动,出于对话剧的兴趣,本人在收到邀请函后决定应邀参与。其实在去之前我也预想到,该活动必定不会引起太多媒体同行的关注,但到了现场后,才发现情况比我预料中还要差——参与本次活动的记者只有我一个。

  这场面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尴尬,而是对广州话剧萧条现状的痛心(情况似乎比我
想象中还要严峻)。想起早年在香港参加一个由香港实验剧团在大学内发起的校园话剧讨论会,到场的媒体除了各大报纸、电台外,竟然还包括无线电视台的采访摄制组。当然,广州的情况不能与香港相提并论,广州话剧团的号召力也不能与香港实验剧团的名气作比较,但现在的问题是,忽略话剧的不仅仅是广州观众,就连媒体的反应也显得异常冷淡。

  其实,广州的话剧市场并非一直都不景气,去年当明星话剧《雷雨》以及前卫话剧《圣人孔子》上演时,就场场爆满,媒体也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但一谈到本地制作的话剧,观众和媒体的情绪就立即冷淡下来。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本地话剧本身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广州地区现有的话剧团体太少,只有作为“国家单位”存在着的广东话剧院和广州话剧团。“省话”排演的多是主旋律的宣传剧,产量虽然大,但不太适合大众口味;“市话”倒是经常会有迎合市场的作品推出,但产量少,每年四、五部作品,不足以引起反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话剧在大众的眼皮底下就总是若隐若现,不能发光发热。至于其他一些民间团体,最著名的应属“水边吧”的实验话剧,在前两年还确实引起过一定的关注,但后来也因各种原因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据说,在广州话剧人的圈子内还流传着这么一个自我调侃的段子:许多本地人在经过沙河大街那条隐秘小巷内的广州话剧团大院时,都会把“广州话剧团”误解为“广州话”剧团。这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本地观众对话剧这一艺术形态还缺乏了解,所以又回到之前的话题,作为本地的媒体,确实应该给予本地话剧一些宣传支持,即使本地话剧的发展并不如意,即使观众还不太关注他们,但媒体在关注大众感兴趣的内容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大众一些明确的指引,告诉大家,话剧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黄谬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