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突发事件实在是太多了,令人目不暇接,始料未及。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在这个时代变成了可能。譬如木子美事件,譬如芙蓉姐姐的崛起等等。大众的心理在经过了这样接二连三的考验之后免疫力渐渐变得超强无比,以至于当古月逝世的消息在第一时间传来的时候,大众的反应显得出奇的平稳。除了影视业内媒体之外,很少有别的势力参与其中。也许,这个事件本身已经引不起娱众的兴趣。
古月去了,这个事件不仅不娱乐,而且还有些人走茶凉的味道在里面。甚至有些十来岁的孩子,他们连古月是谁都不知道,远没有当初梅兰芳的离世来的那么轰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主旋律影片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盛极一时。银幕上的毛泽东形象大部分都由古月包揽。《开国大典》、《毛泽东的故事》、《大战沪宁杭》等。人们记住了银幕上那个手夹香烟,微微抬起,望着远方沉思的长者形象。很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纷纷惊呼:太像了,实在是太像了。毛主席,他就是毛主席啊!那时候我还小,自然就把银幕上的形象等同于救民于水火的伟大毛主席。后来我来到北京,在毛主席纪念堂有幸看到了主席的遗容。老实说,跟古月饰演的形象确实很像。
艺术创作是与时俱进的。九十年代末期以来,主旋律影片刻划领袖人物,从强调形似慢慢过渡到强调神似。唐国强在影片《长征》中饰演的毛泽东大获成功标志着实力演员塑造的领袖形象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古月、王铁林、卢奇饰演的领袖形象渐渐淡出银幕,取而代之的是年轻的实力型演员。主旋律影片的领袖时代也由特型演员担纲转到实力演员担纲。从另一个角度上也可以说,领袖形象的平民性被创作者更多的挖掘了出来。
可是古月还是走了,他带走了银幕上主席的音容笑貌。他走了,他的走标志着主旋律影片领袖时代的终结。而主旋律影片的非领袖时代究竟该如何开始才能更亲近大众,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呢?这里我想到了影片《沉默的远山》。这部描写普通山村民政干部一心为民的主旋律影片彻底颠覆了刻划人物上的高大全套路,不仅人物的身份更具亲民性,而且人物的言行举止与普通老百姓无异。在影片的表现方法上,导演不故弄悬虚,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贴切的纪实拍摄手法,从而达到了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统一。一向挑剔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郑洞天在看过影片后惊呼,主旋律影片就该这样拍,这样拍观众才能接受。可以说,《沉默的远山》为主旋律影片找到了一种最好的表现方式,实现了主旋律影片艺术手法上的超越。
我们应该相信,今后将会出现更多的《沉默的远山》使观众走进影院。那时候,主旋律影片不再令观众排斥,而是会使观众重新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