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主旋律影片得不到观众认同和市场认可,究其原因,这种影片一般是报喜不报忧,善于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人物形象,有的甚至严重背离生活的逻辑,容易给观众留下枯燥乏味的观影印象
建国初期,我国的主旋律影片大部分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来叙事,刻划人物。从而唤起人们对新生活的珍惜之情。比较典型的就是田华老师主演的影片《白毛女》。此种类型
的主旋律影片曾经占据了银幕很长一段时间。1990年代,以影片《焦玉禄》为标志,某种程度上革新了建国以来主旋律影片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融入了浓浓的亲情元素,并以之与对人民的感情做为对比,从而突显出主人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影像上喜欢用大特写,中近景来表现煽情。通过人物的哭叙来达到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像《孔繁森》、《蒋筑英》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欣喜的发现银幕上出现了一部跟以前完全不同的主旋律影片——《沉默的远山》。这是一部描写基层民政干部一心为民,最后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影片,由著名导演郑克洪执导。他一改以往主旋律类型片的诸多弊端,贴近民众,贴近民心。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显赫业绩,更没有高贵的身份。叙事方式上,导演采用了单线条的叙事娓娓道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刻划人物,展开故事。表现方式上采用纪实的手法,真实、质朴。拓宽了主旋律影片的表现领域,提升了主旋律影片的艺术境界。影片曾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参展片等诸项荣誉。被圈内专家誉为主旋律影片的成熟之作,再造出主旋律影片的艺术美感。(文/小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