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韩症”的历史注解,是跟22条腿的中国男足联系在一起的,仿《魔鬼辞典》的解释,就是:一帮中国爷们在抢一个黑白相间的球时总是抢不过一帮韩国爷们,由是引发了中国爷们对韩国爷们的长期心理不适。“恐韩”好象超过20年了,心理医生都曾经随队,但该恐还在恐,该赢不了还赢不了。
现在“恐韩”的范围似乎有扩大趋势,搞影视娱乐的一帮中国爷们一提起韩剧就恨
得咬牙切齿。这回让他们上火的倒不是韩国爷们,而是小女子,确切地说是一帮历史上的朝鲜女子。《大长今》火了,让很多中国爷们也火了。于是乎呼朋唤友对非我族类“切切”,开始要“抵抗”,嚷嚷着“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甚而至于向某些播出机构赠出了“汉奸”的吓人帽子!
由“恐韩”而“抗韩”是符合逻辑的过程,但害怕一样“并不杀人”的东西其实证明了事主可能有心理痼疾。权威们早就宣布过结论:中国男足“恐韩症”归根到底并不存在,跟韩国队踢老觉着双腿灌铅是因为技不如人,实力差距加之过重的得失之心,让踢球的中国爷们一遇韩国爷们就容易“拉稀”。权威们对治愈此“癔病”的药方便是“练好内功,放下包袱”。
我觉得,到如今,中国男足还没胜过韩国队倒不是药方开错了,象《大长今》里的内医正般误诊,而是现在的中国队实力还没到足够强的地步。朱广沪的策略专找强过韩国队的对手练兵,证明了他是个还算聪明的医生。我敢打赌,朱家军打败韩国队是早晚的事。影视界的“恐韩”与“抗韩”是建立在什么认识基础上的?当然不是比分,而是韩国影视娱乐产品大量涌来,明星多,话题多,抢了风头,影响饭碗,自然让部分业界人士食不甘味。他们想象中,现在处处“韩风吹,雪花飘”,不对“韩流”下点巴豆,让它疼得泄了气,就显不出一帮“有识之士”的胆识。
“抗韩”战鼓擂响,其实却是虚妄。如果说“韩流”丰富了国人娱乐生活,那是实事求是;如果说中国的娱乐版图已经被韩国人占领,那完全是夸大其辞、妄自菲薄。“韩流”是有益补充,但绝对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就跟蓝球一样,NBA再牛逼,它不可能全搬来中国比赛,在中国打的也还是CBA。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无数次证明:华夏文明同化能力世界第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正能占据国人内心的,最终必然是自己的东西。
与其担心这那,担心天塌,不如向脸部线条硬得象秦俑的张艺谋拜师,多揣摩多学习,不唾沫飞溅地“抗韩”“抗好(莱坞)”,静静拍戏,悄悄转型,大大拿奖,狠狠赚钱。赚人民币、越南盾、新元不够,还要赚韩元、日圆、美钞。曾经传过一个新闻,有人为提高中超联赛的上座率而向中国足协建议:停止意西英德法五大足球联赛现场直播,这样没球可看的球迷只有乖乖买票看中超。后来才知道,这个没屁眼的建议是条愚人节新闻。
娱乐圈“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们,嚷嚷着“抵抗”“打跑”“愤怒”“汉奸”,妄图轻易操控观众娱乐选择权和话语权,但愿你们只是想娱人,而不是愚人,更不是偷换概念,转嫁责任,转移注意力。谭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