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宣布永久收藏电影《猛龙》,作为中国电影诞生百年的馆藏纪念珍品,这应该是整个中国电影界值得兴奋的事,传播媒体值得予以关注。但我看到的不是那么一回事。
《猛龙》剧组在上海开新闻发布会,拿出“国博”颁发的正式证书,在场采访的媒体竟然“没有反应”(见新浪网消息),这个现象是可悲的。
国家博物馆决定将哪些物品收为馆藏,自然有它自己一套标准,但从行外人的角度估计,也无非是这件藏品一定要符合文化与艺术领域的要求,有着对文化与艺术传承的深层意义才会入选。《猛龙》作为一部商业模式制作的动作片,为什么符合“国博”的要求?
国博的艺术品开发中心主任陈永德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他说他“觉得这样一部跨国大片代表了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之际华语电影的国际化操作模式……海外投资人对中国电影的认可已达到空前的程度……一种典型的跨国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大片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实不只中国内地的电影,在香港与台湾,甚至全世界,国际融资已是电影制作的新趋势。跨国投资、跨地域人员的组合,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势头,无论是内地或港、台制作的影片,以这种模式运作的已达一半以上,你要占领另一个地区的市场,总不能不加入一些这个地区的特色、这个地区熟悉的题材与面孔,跨地域的人员合作也会产生更多的新思维,擦出更多的火花。
电影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亦应受到与艺术品一样的尊重,“国博”将《猛龙》作为收藏电影的起点,表示它也认同电影是艺术品的一环,但愿这是开始,而非结束。
(本文作者陈柏生为香港《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董事局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