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从黄花岗剧院看完芭蕾舞剧《大红灯笼》出来后,我就一直有个疑问,如果哪天英国人突发奇想,用中国京剧的腔调来演绎一段莎士比亚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的话,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毫无疑问,这设想是荒唐的,但当一个荒唐的想法变成现实,并被人认可后,那就叫创新,这次的《大红灯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实际上,现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没
有多少真正原创的色彩,更多是以“拼贴”的方式去实现艺术上的创新,而现代艺术也就像一套“乐高”积木,在不同的孩子手里,会砌出不同的东西出来。
这次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也就是把中国经典剧目与西方芭蕾舞拼贴起来,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当然,这也不能说是《大红灯笼》创造的,毕竟在几十年前,一台更为经典的《红色娘子军》就早已实现了这种中外合并的创新。所以《大红灯笼》真正的卖点,还是在张艺谋身上。
张艺谋在这部芭蕾舞剧里的主要作用,就是极力去营造富有中国色调的美感,当舞蹈演员穿着鲜艳的旗袍,配合着京剧味甚浓的乐曲,在古色古香的背景下跳起芭蕾时,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赏心悦目;当一张白幕落下,两位主角在幕后起舞,在灯光作用下形成一种类似皮影戏的剪影效果时,这种视觉上的创新也确实让我们拍案叫绝。但是,当这台芭蕾舞剧上演不到一半的时候,我却突然发现,我已经忘了自己是在看芭蕾舞了,如果不是演员们时不时会踮起脚尖来跳舞的话,我就完全感受不到任何芭蕾的“语言”。
的确,这台舞剧在我眼里,应该被定义为现代舞类,当一群舞蹈员吆喝着“打麻将”,然后围在麻将桌前手舞足蹈的时候;当京剧生旦出现,并最后成为布景,在舞台后方演着“默剧”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分明就是现代舞的表现形式。在这个剧中,芭蕾的色彩被“中国”两个字重重包围着,最终被扭曲成一种模棱两可的现代舞肢体语言。
但是,这又如何?难道就因为这台芭蕾舞剧不像芭蕾舞,我们就觉得上当受骗了,就应该不去接受了吗?艺术原本就可以是模棱两可的,当之前芭蕾舞还没与中国传统艺术有任何关系的时候,无论是《红色娘子军》还是《大红灯笼》,给人的感觉就像英国人排演京剧版《罗米欧与朱丽叶》一样,是一个荒唐而幼稚的想法。但当这个想法成为现实后,诞生出来的也绝对不是一台单纯的芭蕾舞,或者单纯的京剧。而最终决定这台剧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艺术形态究竟结合得妥不妥当,能否擦出新的火花,要知道,在艺术的范畴内,创意与幼稚只隔一线。
客观而言,《大红灯笼》是成功的,张艺谋的中国色彩确实改变了中外观众对芭蕾舞概念的定义,他创造了另一种貌似芭蕾的现代舞剧,所以如果你在看完这剧之后,会因为不像芭蕾舞而感觉失望的话,那只能证明你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对新事物缺乏足够的接受能力。
说实话,我还真想看看,要英国人真能排演一台京剧版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的话,会不会有这样的成绩出来。黄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