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新京报:回归传统能拯救相声吗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09:42 新京报

  相声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说唱艺术,曾经经历了一番变脸游戏。老艺人们对传统相声中某些不符合时代的元素进行了分检与剔除。这些被剔除的,既包含了“涉黄”的荤口,格调不高的流俗玩笑,也包含了以敲打演员取笑的“打哏”,取笑外地进京人员口音的“怯口活”等内容。很多经典的老段子,因为包含这些被认为是不文明的内容,而被束之高阁。另外的一些老段子,因为反映的多半是旧社会的“旧人旧事”,与“新风尚”无关,也被弃之不顾。

  在破旧的同时,老艺人们开始“立新”。他们积极深入厂矿农村的生产一线创造新作品。在此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那种被称为“歌颂型”的作品成为了

相声演出的主要内容。

  郭德纲将自己的演出场所固定在剧院,并发掘表演了大量传统作品。德云社的拥趸们得以看到最接近本来面目的相声,引来如潮的好评,自然是意料中的事情。重振相声,成为相声拥趸们塞到郭德纲手里的一杆枪。但是,让相声回归传统,是否就意味着相声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就可以被再次发扬光大了呢?

  保持相声传统的表演形态恐怕未必能缓解相声的颓势。仅仅抱着传统段子显然是无法将相声发扬光大的。郭德纲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创作成为了他相声活动的重要部分。

  尽管这些新作品已经摆脱了“歌颂型”的窠臼,并且发散着相声艺术的诱人气味。但依然无法抵御传播媒介对相声娱乐性的侵蚀。一个被反复播放超过10次的段子,再优秀也无法把听众带回初尝的美妙感受。只有少数真正的老饕,才能耐着性子品评隐藏在重复演出中的个性差异,体味不同大师演出同一节目的不同风格。当然,优秀的演出者可以利用“抓哏”的技巧添加新的包袱,而改换垫活也可以使段子获得新鲜感。不过这些细枝末节的变化,能赶上这一代听众用数字设备武装的耳朵吗?作为一种依据台本,照方演出的艺术,相声始终无法如“脱口秀”一样保持连续的活力。

  挽救相声也好,重振相声也好,无可回避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相声的未来形态是什么。有“钢丝”将郭德纲与台湾艺术家赖声川相提并论,认为他将把中国相声带入新的辉煌。但仔细想想,相声舞台剧化的尝试,内地的艺术家并不是没有操作过。

  2002年底,姜昆就曾经将《明春曲》视作拯救相声的重要工具。但这也并没有缓解近年相声日渐衰颓的趋势。更何况,赖声川赖以成名的“相声剧”,说到底还是舞台剧,不过化用了相声的表演形式。假如相声真的最终成了话剧的附庸,恐怕也不会为“钢丝”们喜闻乐见了吧。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

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挑战的时代,并不仅仅指向相声一家。郭德纲是一位生活在“钢丝”中的艺术家。

  “郭德纲现象”的背后,体现着的是相声拥趸“扶正补虚,理气合中”的美好愿望。愿望是不错,只是千万别治病心切,乱用虎狼药了。拇姬(上海学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70,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