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新京报:好相声是“熬”出来的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0:55 新京报

  每到年头岁尾,相声总少不了被集中隆重地推上贺岁的舞台。这不,北京电视台的第三届相声小品邀请赛,央视三套的“相声群英会”,还有各大剧场的相声晚会等等,可见相声还是有着一定的演出市场的。

  最近媒体人士关注的焦点多投诸青年相声演员郭德纲身上,浏览一些网上博客时也发现不少自诩“钢丝”的居然都是以前很少涉足这一领域的才俊雅女,而论坛上关于相声演出
的评论更是不在少数。窃以为,言辞中肯分析在理的当然有,但也有不明就里或起哄架秧子的,幸亏一路走来的郭德纲本人还算清醒,尚未曾被冷不丁冒出来的“捧杀”或“棒杀”乱了阵脚晕了方向。

  其实,

相声回归剧场的提法并不新鲜,相声真实的生存现状并不能以晚会电视中展现的只鳞片爪来概括,且不说这几年东城区文化馆的“周末相声俱乐部”与“天桥乐”的德云社这几个比较有影响的演出场地和团体,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固定观众,单说至今脍炙人口的那些经典段子,哪一段不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逐渐完善的?相声前辈有句话叫作“一遍拆洗一遍新”,真是精辟。

  一段能够立得住、留得下来的好相声,包括表演者能够被称为优秀相声演员,都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熬”出来的。郭德纲和他的作品如今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喜欢,也没脱这个理儿,更不消说那些大家了。

  就以这次北京台相声邀请赛上分获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第一名的两对年轻演员———何云伟、李菁和甄齐、李然来说,尽管他们的作品离精品尚有一定差距,表演方面也还有再提高的余地,不过,从作品的结构和“包袱”,到演员的把握和诠释,甚至台风气质节奏配合,那种自信与洒脱,已然迥异于某些临时拼凑演过就扔的“一次性相声”。很明显,作品及演员的不断锤炼日趋成熟,都得益于平日里反复的舞台实践,可以说,剧场中的演出给他们提供的是远比在演播厅亮相更为重要的平台。

  老一辈相声艺人授徒,讲究的是“熏、过、溜”三个字,道理一样,还是得归结到不断的舞台实践上。参加比赛争个名次固然能有收益,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新人出新作的效果,但能否因此就成就出观众认可的好作品和好演员却不一定。所以说,好相声是“熬”出来的。这里,若按字面意思解释为“煎熬”也不为过。试想,倘若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急不躁的耐心,不温不火的心态,只想着一夜成名世人皆知,哪儿那么容易?

  相声之所以深入人心,自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诸如贴近现实、针砭时弊、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等,不过,要想创作出一段既令人捧腹又回味悠长的好相声,却并非易事。同理,要想成为一名人见人爱的优秀相声演员也非一日之功。没有点儿“摔打擒拿”式的硬功夫,“望闻问切”式的真功夫,还真不行。

  毕竟,相声不是大餐,只是一道独具风味令人齿颊留香的爽口菜。但要把这道菜做得精妙做得地道,厨艺的高低就成了检验作品和演员的标准。新鲜的原料得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娴熟的刀功来自日积月累的表演技巧,再汲取传统艺术这锅老汤,搭配上现代文化的调料,观众的反馈评价则是源自食客的要求,之后,再经过不断的舞台演出,随时改进配方,这不,熬啊熬的,才有可能烹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好菜。

  满汉全席固然令人垂涎,天天吃不免脱离现实。好相声则好比其中一例抢眼又入味的小菜,尝过之后便忘不了,想起来都觉着过瘾,那才真叫好。蒋慧明(中国艺术研究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50,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