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新京报:2005年大众文化的狂欢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1:10 新京报

  2005年度文化回眸系列评论之大众文化

  对中国在2005年的文化状况做一种总体性的评价,是非常艰难的。在这一年里,发轫于2004年的读经事件,及其带来的传统文化话语的复兴仍在继续之中,并且以人大国学院的成立、所谓“郑家栋事件”、祭孔等事件为轴心,展开同类话题的争论;教育领域,陈丹青的出走清华等事件再次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困境。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斑驳流动的
2005年文化景观。

  而在这斑斓的文化镜像中,许多事件,即便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者暴露出了这个社会的冰山一角,但也仅仅在特定群体中进行有限的讨论,相对于大众而言,仅仅是杯水中的风暴。真正在中国社会引起狂飙般反应的,是一连串的娱乐事件。在2005年,“超女”的兴起,一些网络符号的蹿红,甚至包括网络对“人大国学院”、“郑家栋事件”、祭孔的反应,都标志着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呼啸而来。

  超女风暴

  2005年年初开始的是“超女”风暴。

湖南卫视举办的“超女”节目,模仿了美国电视栏目,在神州大地引发了一场不分男女老少的寻明星、选明星、追明星狂潮。

  正如朱大可在《身体化、娱乐化和反智化———本土大众文化的三大态势》一文中评论“超女”所言,“平常的姿色、走调的歌唱、粗陋的表演、笨拙的主持人对白,人们对这些反智性事物已经视而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亲自参与偶像(呕像)制造的巨大快感,它像流行性感冒一样在全国传播,最终演化成了一场青春期文化尘暴。”

  群氓时代

  大众文化的兴起,在这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条件。在急遽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传统的乡村社群,固有的血缘、地缘共同体处于解体之中,栖息在以往共同体之中的道德,在这个激变时代已经越来越失去整合能力。而机械化、单调、异化的工厂劳动,则造成了毫无个性,处于心灵焦渴中的人群。人们是那样急切地寻找新的娱乐刺激点,以消遣多余的精力。于是每一个新鲜的东西的出现,总会刺激人们的神经,让人们有一个新的共同话题,新的共同笑料,满足大众娱乐的狂欢欲望。

  在大众文化兴起的时代,学者与媒体的角色变得非常微妙。有责任感的媒体希望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充分反映舆论,扮演知识精英与大众的中介的角色,但是,媒体却又必须有商业的考虑,娱乐能够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使媒体赢得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再严肃的媒体,也面临着进一步娱乐化的威胁。

  大众对“超女”的集体狂热,显示出一幅群氓时代文化狂欢的景象。但学者却给予这一纯粹的娱乐现象一种普通公众无法想象的解读。事实上,在大众的眼中,这仅仅是个娱乐节目,他们热衷于投票,只不过急切地在新的娱乐兴奋点中寻找参与的机会。

  郑家栋事件

  今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宣布正式成立“儒教研究中心”,儒家思想到底能不能称为“儒教”,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而所谓“郑家栋事件”也吸引了公众的注意。

  人们对郑家栋教授的大肆批评,折射了这个社会对儒学的普遍隔膜。郑家栋教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儒学研究者。中国学人对儒学的态度,在百年历史上充满了内在的紧张与挣扎。这种感情在郑家栋教授的《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有充分的表现。面对儒学在当下命运的尴尬,我们便不能继续把儒学视为一种教义,来要求儒学研究者按照儒学的教训行动,更加不能把儒学研究者的问题归结为儒学的问题。研究一种学说与信仰一种学说是完全不同的。公众可以谴责基督教徒不去做礼拜,说出违背圣经教义的话,但却不能谴责基督教哲学家对基督教的非议。

  复兴儒学

  近几年儒学话语的复兴,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表态越坚定越容易出名,言论越极端越有市场。你提倡少儿读经,我就高唱“国教”,有人提倡中国本位,就有人把学者骂成“汉奸”,总之是比赛激烈,比赛极端,真正的文化建设,乃至社会建设的方案,则鲜有成果。

  如果承认我们是现代人,那么,儒学对今天而言,鼓噪无济于事,儒学只能转化为一种可能性方案,方案意味着解决问题,解决身心安顿、文化认同、社会构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首先理性地审思

传统文化,从中进行吸收和消化。而后才能谈得上文化、社会建设。要看一个人是不是儒家,不是看他说了些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些什么。一个真正的儒家,首先必须将自己的人格树立起来。如果把“传统”泛化为一个现在仍然活着的道德符号体系,一些沉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人文精神,那么,无论是主张对儒学进行“即用见体”的陈明先生,还是在“读经”、“国学院”等问题上持质疑态度的袁伟时、徐友渔等先生,他们的身上,都体现了儒家经典所说的那种文质彬彬、知行合一、不忧不惧、己欲立而立人的“君子”品格。

  2005年终将过去,而2005年留下的问题,终将继续,2004年开始的传统文化话语复兴,也尚未沉寂。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一个时代来说,福兮?祸兮?则看这个时代各种力量的努力。陈壁生(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70,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