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庆祝北大艺术学院成立演出专题 >正文

深圳商报:《牡丹亭》是一次抚摸还是一记耳光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14:54 深圳商报

  “先锋导演”孟京辉说:“我欣赏马雅科夫斯基说的:给大众趣味一记耳光!”“先锋话剧”《琥珀》里,男主角刘烨对着台下观众说了一句骂人的脏话:“大众就是SHIT!”孟京辉得意地回忆这个情景说:“观众听到这句话,都会笑。我觉得大家都在自我保护。他们笑了,就是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大众。”他还论证大众被戏剧人物骂,不但不反感,反而彬彬有礼:“摩跟士丹利赞助香港演出,请的都是特别高层的金融顾问什么的。第一场感觉到观众特别有教养,鼓掌时间特别长,坐在那里特别安静。中间有一段台词是骂银行家,银行家
们就表示了很好的风度。晚上请所有的人吃饭,我们迟到了,他们都起立鼓掌。我们都觉得不好意思。”

  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想起了林语堂先生对西方人看歌剧的洞察,林先生说:“重要的不是台上演出了什么,重要的是谁去看了。”演剧的作用自古就有这个功能,即去看戏是一项有仪式感的行为,人在走进剧场前就已经进入了某种仪式中去了。这大概就是戏剧这种剧场形式在如今

信息化的现代城市不但不衰弱,反而有小小兴旺的意思所在。研究传播学的一位海归教授曾对我说,演剧可能要衰亡,因为根据观看戏剧的成本计算,传统的剧场显然是经不起当今人精明的成本计算的。我一度被这种说法说服,并试图去寻找例证。而当《牡丹亭》要来深圳演出的时候,我修正了差点接受上述成本论的观点。

  那么,《牡丹亭》是给大众趣味一记耳光吗?我看不是。恰恰是古老的传统文化那温热的大手,给观众趣味一次深情的抚摸。我虽然没有走进剧场观看青春版的《牡丹亭》,但阅读原著、看张继青版的VCD、回想曾经在深圳实验学校和大亚湾核电站看北方昆剧院演出的《游园》一折,我认为自己是参与了这个戏剧仪式了。

  孟京辉希望给大众趣味一记耳光,挨了耳光的大众还得赶紧把自己从大众人堆里择出来,挨了耳光也装作没有被打着,甚至还想帮着戏剧打其他大众的耳光。这就是当今的戏剧观众心理结构。聪明的孟京辉显然是摸透了观众的人性弱点的,其戏剧营销也正从这里下手。而白先勇采用的是传统的、古老的营销手段,他是以人性的优点做戏剧营销的,幸好深圳的观众还有附庸风雅的心情,与白先勇唱和,共同走进昆曲的古老花园?附庸风雅是值得鼓励并赞美的,所有真风雅都来自附庸风雅。

  银行家们的反应,还让我想起了一个曾经担忧的戏剧问题:即有的戏剧一定要消亡了。比如传统戏《三娘教子》,它与《牡丹亭》不一样,它的世俗化程度很深,因此,等世俗发生变化以后,它也就没有生存的理由了。王春娥数落儿子的唱段:“娘为儿东邻西舍借米面,……常言说低借要高还,还不上教娘发熬煎!……儿一夜尿床一大滩,左边湿了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左右两边都尿湿,抱在娘怀可暖干……”这就是古人说的育儿不易:推干就湿。可是,“尿不湿”的出现,就让这个戏在面对未来观众的时候,需要加注解,甚至再也不感动更年轻的人了。牺牲了戏剧,换得了生活的幸福,当然好。这里要说的是:戴了尿不湿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就没有通过尿床体会人间疾苦的信息来源了。周汝昌先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说:戏剧本是通俗的东西,却因为基本常识和历史知识的匮乏以及审美习惯的断裂,将来会缺少知音。

  这就是将来传统戏剧的前景和走向。乐观地想像一下:大众随着生活的更加幸福,都会戴上尿不湿。戴了尿不湿的大众,听不得王春娥的数落了,但分明还能听得杜丽娘的咏叹。戏剧,我们仍然需要它。文艺评论员许石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0,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