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小楼昨夜又东风--赖内克《D大调长笛协奏曲》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12:52 上海青年报

  □王嘉

  Classicism——“古典主义”随着岁月的流逝从昔日大师名家的建筑、陶塑、画作、音乐和戏剧作品这些具体表象创作风格中挣脱并升华而出,历时沧桑之后终于沉淀为一种抽象却永远值得回味、临摹和依赖的精神依托,使人不至于淹没在喧嚣影动、冲突变革的年代中被历史漩涡绞碎———1908年日俄战争硝烟尚未散尽,慈禧太后病笃,给满清帝国这头
垂死骆驼背上压下最后一根沉重稻草,在欧洲大陆西端,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王储斐迪南大公的人身保险被投下血淋淋的阴影,而居住维也纳的作曲家勋伯格创作出一部音乐历史上意义非凡的弦乐四重奏,其中引用流行歌曲“亲爱的奥古斯汀,万事皆休”中的旋律来告别传统调性音乐,开启了释放出无调性魔鬼的潘朵拉盒子。

  也是在人心动荡、暴戾肃杀的1908年,卡尔·赖内克却创作出格调优雅的《D大调长笛协奏曲》,其传统三个乐章的保守结构、轻盈透明的管弦乐配器和对于各声部交叉的极力避免无不散发出久违的古典精神。作品以近乎即兴风格的手法导入,乐队呈示的正主题给人以西西里岛舞蹈的深刻印象,长笛如梦如幻般接过这个主题并加以变奏,紧接着全体乐队强劲有力地在属和弦上过渡到活泼、跳跃但略带犹豫气质的副主题,同时天衣无缝、难为人察觉地进入发展部———最终在正主题的变化重复中乐曲又回归到最令人感到亲切的D大调结实地面上来。对浪漫主义后期冗长繁滞结构的捐弃以及对表情方式的约束使赖内克音乐风格更接近勃拉姆斯,这种风格也预示“新古典主义”初露端倪,虽然音乐史学家认为该风格直到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1917年首演后才得以出现。

  协奏曲中间乐章用关系小调写成,唤起某种死亡舞蹈的情境,低音弦乐器阴沉的拨弦迎合长笛悲叹的歌咏在活勃而叛逆的插部之后显得意气萧索,似乎痛苦地与生命永别———赖内克其时已逾八十六岁高龄,不久后逝世,也许这部作品不啻是临终前作曲家回首对伟大而不朽的古典主义传统的最后致敬———舞曲风格的终曲回旋主题将听众带领出黑暗,摇身一变成晋代衣冠、胭脂淡抹的浊世子弟缓步下楼,徜徉于春花秋月的垂柳河岸,追忆昔日宫闱里的雅致歌声、舞蹈和游戏,长笛声部精湛的技巧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赖内克本人是舒曼、李斯特皆称羡不已的技巧大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