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这部70年前的美国电影,又一次被重拍、上映。这次的缔造者来头最大:奥斯卡大赢家,《指环王》的导演彼德·杰克逊。1月14日,《金刚》将来到中国。
对中国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大猩猩的传奇以及一连串特技镜头的堆积,大不了,也就是一个人性化了的感人故事。但对于美国社会文化来说,金刚则是一个有着丰富意味的形象。
复杂的社会心态
1933年,电影《金刚》问世,以今日的标准看,那部电影表演生硬可笑,特技造型也很拙劣,但这并不阻碍《金刚》日后长期影响美国人的文化生活。其实,这很好理解,一如我们小时候看的国产电影,比如《黑三角》或者《四零五谋杀案》,如今看来哪一部都很“一般”,但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这些电影当年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它随着记忆沉淀。对美国人来说是同一个道理。《金刚》的故事情节,不过是极度程式化的冒险惊竦片套路,但是金刚从帝国大厦上跳下来的镜头,却一下抓住了美国人的心。
在当时,有黑人集会抗议影片中潜在的种族歧视倾向。在上世纪30年代,将黑人等同于猿猴依然是社会文化中的普遍现象。当时很多中产阶级人家门口设有黑佣塑像,其形象完全是穿上衣服的猿猴。
因此,对于这个“金刚”,对于它对城市的侵害,许多人对它抱有某种同情态度。而当时社会经济大萧条以及战争阴云密布,金刚对社会的破坏也有了广泛的心理共鸣。
对它从帝国大厦上跳下,许多人也有了内心长久压抑的释放。
这部电影。有这一个镜头就能够流传下来了。
善恶二元论的代表
中国观众即将看到的已经是第五部《金刚》电影,可见美国人是多么喜欢这个电影形像。彼德·杰克逊在开拍《指环王》之前就准备拍《金刚》,无奈当时他还没有什么名气,没有哪个电影公司愿意把钱砸在这一重拍片上。彼德·杰克逊一定要将《金刚》重拍,怀旧情结起了很大作用。他九岁看了《金刚》因而下决心成为导演。对其他欧美观众来说,《金刚》不一定会让他们想到要去拍摄电影,但给了他们童年时期一个难以磨灭的形像。因此,他们愿意再次走进电影院。
另外,《金刚》完全符合好莱坞摸索出来的经典套路:暴力,恐怖,再加上美女,以及野兽身上挖掘出来的人性,这种组合既可赚人热泪又能吸引人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好莱坞电影中充斥的善恶二元论的价值观,这和美国在世界上的世界警察姿态如出一辙。好莱坞电影中满是英雄与坏蛋的对决,或者超自然力量与人的对峙与接触,如《哥斯拉》《异形》《金刚》等。这两年的《指环王》《蜘蛛侠》等等走的也是善恶对立的路子。
必须找到一个对手,自己才能过得更好,在美国文化中,这一点表现得无处不在。作为个人,成就了英雄主义奋斗;作为电影,成就了《金刚》这样的电影(与人斗已经厌倦,与兽斗也厌倦,那就与怪兽斗);作为国家,则找到一个个敌人。
向B级片致敬
《金刚》最早问世时,不过是一部粗糙的B级片而已,但其笨拙的特技手段如今看起来却远比现在大片中眼花缭乱的特技更淳朴一些。美国人对B级片情有独衷。这种成本低廉,制作粗糙,充满感官刺激的电影很早就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凶杀,色情,各种各样的离奇事件,不甚高明的科幻情节,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有人用B级片的拍法拍出了真正出色的电影杰作,如约翰·沃特斯,大多数B级片则成为大众的消遣。看过蒂姆·伯顿导演的《艾活传》,你就会对拍摄这样的片子的过程有所了解。
《金刚》是当时B级片的代表,它带有少许科幻片风格的样式一度在美国非常流行。80年代国内曾经播发过的《火星叔叔马丁》《时间隧道》等片子,都迎合了观众的想像需求。曾经拍摄过《音乐之声》《西区故事》等大众经典的罗伯特·怀斯,也曾执导过一部类似B级片风格的《地球停转之日》,今天看来未免也过于生硬无趣。
因此,现在的《金刚》,也可以说是对当年B级片风行时代的一次致意,它唤起的是一代人对于某种影响生活的电影样式的记忆。在这样的长达70年的记忆中,“金刚”终成“不坏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