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极》公映以后,引起的争议千奇百怪,其中,就电影一开始死去士兵手里抓的白色固状物体,究竟是馒头还是包子已经吵得让人心碎,据民间博学人士的非官方说法,无论馒头还是包子,在日本,这东西都统统叫馒头,这才为《无极》是针对日本电影市场找到了一个有利的证据。
然而等到胡戈关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走红网络,才最终扭转了《无极》有可能
是一部日本电影的猜想,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馒头,帮助《无极》找到了真正的国籍。
若干年以前,中国大文豪鲁迅在自己成堆的作品里,也没有忘记过馒头——《药》作为一篇收录在中国中学语文课本的小说,对若干接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不陌生。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
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去买人血馒头的故事表达了什么这里不讨论,虽然这是“一个血案引发的馒头”,但可以看出,若干年前,人类就已经知道了馒头与血案之间有着莫名其妙的联系,即使是像鲁迅这样的大作家在创作大量大作品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小小一个馒头,而当他不经意地写下《药》的时候,未曾想到,若干年后,这个事情被搞大了,搞到“无极”那么大。人类虽然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却没有预知未来膨胀系数的能力。
而对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个网络小电影,即便它真的是纯属搞笑,与民同乐,没有任何升华的精神,深刻的意义,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无极》并非空穴来风,新时代新创造,起码在国人的认知领域,它还是有案可寻,依旧是前人栽树,后人伐木的因果循环。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胡戈为什么会制作出一个关于馒头和血案的拼贴作品,并嫁接一个法制节目的外衣,从小的来说,这是儿戏;从世俗来看,这是一群人在吹NB;从专业角度讲,这开了影像化影评的先河;从大的角度来套,这不是在还历史一个真实吗——如果没有华老栓老先生的痛苦,哪有《无极》所引发的快乐,快乐总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真理就是一张A4纸大小的复写纸,被不断复印不断证明。
而《无极》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最大的不同,是因为在处理同样的个案时,陈凯歌与胡戈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剪辑方法,一个叫卡尔·赖纳的导演谈到电影剪辑时说:“有时,导演的介入越少越好,演员表演得不温不火更好,应该让观众自己来填充情感。”如此看来,胡导比陈导更懂得让观众自己介入电影的道理,所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只有20分钟,而《无极》却有两个小时那么长。本报娱乐评论员 郭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