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娱乐博客专题 >正文

博客:全面开花,也饱受争议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10:06 大众网-齐鲁晚报

  2005年的中国文化娱乐界,有两个词语炒得火热:一个是人人皆知的“超女”,另外一个就是“博客”。现在,新浪网把几百名明星的博客弄到了自己的网站上。

  作为一种以网络日志的形式出现的网络文体,博客在全面开花的同时,也饱受争议。

  找一个地方自我欣赏

  为什么要写博客?山东青年诗人梁子为自己的博客起名为“梁上伪君子·仓皇奔走人世间”,他这样为记者描述开博客的原因:“大致的感觉是,在庸庸碌碌的繁杂生活和工作之外,需要有这么一个地方自我欣赏、自我娱乐、自我放松。还有,大多写博客的人可能和我一样,都有那么一点点自恋。”

  梁子2005年夏天开博后,很快和许多同学、同事和朋友建立了一个小圈子。最初只是觉得好玩,和相熟的朋友们互相灌水、互相吹捧,有时候把自己小女儿的“经典语录”挂到博客上,有时候还会对当前最热门的电影作一针见血的评价,觉得生活有趣了很多。梁子对博客心存感激,“刚开博客的时候,与诗歌疏远已久的我,几天内写了许多分行文字,自以为比以往的东西要好很多。在网上写作相对比较放松,更多的时候是自娱自乐,有时候反而能写一点点好东西。”但半年多过去,梁子觉得有些激情不再,写博客也不像以前那么放松了,总感觉自己写的文字有很多人看,其中会有不少熟人,所以顾忌越来越多。梁子认为,博客与真正的纸质日记还有一段距离。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则把写博客看成自己娱乐、放松的方式之一。作为一名文化记者,王小峰把平时在纸质媒体上不能发表的东西,写在自己的博客上,因为“这个空间非常大,不受纸质媒体的拘束,可以信马由缰,想写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命题作文,不用采访,无所谓格式、文体……它仿佛让人回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状态上。”这种写博客的方式很放松,也娱乐了自己。而平时工作写的稿子,不知道会被编辑改成什么样子,甚至担心会被改得违背自己的原意,这样的稿子更像是给编辑写的。所以王小峰说,在自己效力的《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稿子,代表这个杂志的品牌,而博客上的稿子才代表真实的自己。

  谁对博客的安全负责

  “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记者。”这是博客先驱德拉吉最早提出的,博客最初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正是以“草根记者”的形象出现的。克林顿的绯闻、《纽约时报》的记者造假丑闻,这些传统媒体原本可以一手遮天的内幕,都被博客捅了出来。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于江的研究方向,有一部分就是博客的流行。把博客作为研究方向的人实在不多,他选择这个课题也不是心血来潮,“几年前,我在一家媒体实习,一次采访一个交通事故后,稿子发得很简单。但是过了两天,我突然在一个博客上看到这个事故的全部过程,这个博客不但详细叙述了这次交通事故的细节,连伤者在医院的照片都搞到了,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博客在传播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难道博客能够使“人人都成为记者”?山东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冯炜认为,新闻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报纸上、电视上、网页上、BBS上,当然也可以在博客上。但当你以记者的身份利用博客时,它就成了新闻。当你拥有数百到数千位访问者时,你的博客就是一份不错的媒体,你开始拥有力量。

  冯炜对良莠不齐的博客的安全性有自己的担忧,他说:“从传播学角度讲,找到传播源的成本越高,发言越不可信。”套入这个公式我们发现,如果想找到传统媒体上某位明确署名的人,如记者、编辑或者门户类网站的编辑人员,成本比较低廉。相比之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注册就可获取“发言权”,但他们的真实身份却始终不为人知,如果想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发言者,成本其实非常高昂。这样看来,博客个性化的网络革命,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言论可信度的降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隐患。

  冯炜认为,这种不安全性和可信程度的低下,是博客目前还无法真正对传统媒体形成根本冲击的“软肋”。

  名人博客泛滥是商业炒作

  冯炜说,博客的本意,是个人记录并展示自己的心灵空间,通过真诚的文字建立的一个精神交流的网络平台。所以博客的初衷是没有功利的,它不能带给你钱财,只是纯粹的世外桃源。同时博客被看成是“私人的”、“草根的”、“对抗精英”的,而不是公开的、高调的,甚至功利的。不求高点击率,只求观点和个人心情的畅快表达,这才是写博客的真正目的。但是在2005年末,随着余华刘震云徐静蕾郭敬明张靓颖等这些名作家和明星,纷纷在一家门户网站上建博客、写文章、贴照片,还和网友网上交流,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博客,使博客这个“少数人写给少数人看”的领域,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

  冯炜教授介绍,博客在2001年进入中国,而真正的大发展是在2005年,据统计现在可查的中文博客已经超过300万,而新浪等网站一下子把几百位名人的博客搬到网站,让名人博客达到很高的地步。但同时,名人博客的泛滥,也让博客违背了私人化、个人化的本来特征,可以认为这只是门户网站提高点击率从事的商业炒作。

  名人博客对博客本义的畸变,不仅体现在网站的商业企图上。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博客文化的研究生于江认为,名人们在博客上下笔前,必定千思万想,就像出席晚会要置办什么行头一样,于是乎,所写非所想。而博客的精神是什么?是内心的真实表达。名人们此番折腾,当然违背了博客精神。名人做博客是否能持久也是人们质疑的一个方面。虽然博客不一定非要每天更新,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博客“玩家”却表示,明星们太忙了,名人刚开博客时的热情一旦过去,写作就会越来越少,热情网友们的留言也得不到回复,长此以往,也就没有了沟通的热情。以博客的草根性和平等性来说,人人都能开博客;但以博客的对抗精英性来说,名人最好别开博客,否则最后只能堕落成粉丝俱乐部或者网上的八卦新闻发布会。

  本报记者倪自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