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陶瑞专栏专题 >正文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实验上篇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6:27 新浪娱乐

  我们现在大概都会理解:破碎和残缺也可以是种美。突破传统的框架限制以及自身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都具有实验的精神在其中。当音乐艺人用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打破既定的创作程式时,很多人对最后所形成的实验音乐却无法纳入到固有的聆听惯性中,晦暗、艰涩、难听、冗长、无旋律、没人声等等都成为聆听上的托辞,所以,并非所有的音乐听众也如同实验音乐艺人一样,具有对于自身音乐聆听的实验精神,也正因为如此,错失了很多体验实验音乐中真正另类美感的机会,错失了去体会传统框架之外的破碎之美、残缺之美、不和谐之美……。而当你有实验精神在其中徜徉的时候,你也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里竟然还有比流行音乐(显然这个比较不太恰当)更好听的音乐,一点也不晦涩,一点也不难听。所以,带点实验的精神去听实验的音乐。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实验上篇

  1、Detwiije -《Would You Rather Be Followed By Forty Ducks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你会和四十只鸭子过下半辈子吗?

  聆听指数:8.6/10

  Detwiije是一支现居伦敦的多国部队,乐队5名成员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和美国,另外现场演出中还有一位来自西班牙的VJ。乐队成立以前,各位成员基本上都是一些以人声为主的乐队(Vocal Band)成员,音乐上所受的影响也差异明显,从大雅之堂的古典音乐到疯狂暴戾的金属音乐,这些不同的音乐影响倒似乎并没有使得Detwiije的音乐也呈现大幅度的起伏变化,但乐队还是由雅之一面的古典音乐着力,进而融合各种录音技术以及数码混音。可以这么说:Detwiije的音乐是古典气质与当代录音技术的融合所形成的独特声响。

  “传统的摇滚乐都在用一些乖巧的吉他重复段来和同样乖巧的人声(容易上口的音乐)来取悦大众,但是就人声本身的意义来说,在这样一种手法之下,音乐所给予它的施展空间则非常有限,甚至是在限制人声的拓展,我们非常厌恶这种创作手法,所以,我们的音乐中,人声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乐器来予以展现。”Detwiije对于人声的这种器乐角度的理解也直接地反映到他们的音乐之中,2005年的这张新作品则几乎就失去了人声的表现,作为一种乐器似乎愈发地不被Detwiije所采用。

  这是一张以精练的器乐架构出的复杂器乐作品(各种丰富的声响要得益于录音技术的完美应用),吉它、贝司、鼓,外加一把小提琴。其实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当属这把小提琴的乐色,小提琴在作品大体有3个着力点:各支作品起首的哀婉音色(仅凭这点,就足以让听者感受到这张专辑的非一般);和着吉它噪音墙或急速推进的音乐节奏,此时,小提琴的弦乐紧促,使得这些片断的音感甚为丰富饱满;狂躁之后的缓奏,让听者在紧绷之余体会一种释然放下的音乐情感。作品中的小提琴会让你心动,但不能忽略其它乐器与之相互间的默契配合,更何况,吉它、贝司、鼓才是架构这张作品的主要乐器。贝司一直就是整张作品浑暗音色的主要决定角色,当然,有时它也会形成自身的明显节奏以应和吉它与鼓的演绎;吉它和鼓要放在一起聆听,它们各自最为精彩的部分基本集中在这两者之间的合谋而动,当吉它轻缓之时,鼓击亦显得沉缓;当吉它噪音暴虐之时,鼓击频率也明显密集。

  Detwiije录制这张专辑有幸邀请到了英国著名的独立派古典音乐录音大家Tony Faulkner(此人在其目前为止29年的音乐生涯中共录制了1500张商业古典音乐作品),想必此人对于古典音乐录音的高超技艺也为这张专辑增色不少。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实验上篇

  2、Esmerine-《Aurora》:“狠”要爆发于黎明曙光来到之时

  聆听指数:8.4/10

  Esmerine是一个Side Project(很多独立艺人除了主要的音乐团体外,还有很多和其他艺人闲来之余组建的团体),是由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又缩写为GYBE)乐队的Bruce Cawdron和A Silver Mt. Zion乐队的Beckie Foon两人组成,GYBE多数实验(后摇)乐迷都知道,著名的后摇滚团体,而A Silver Mt. Zion则是一支实验音乐团体,氛围、采样、民谣、原音器乐等等音乐元素的无调性融合是这支乐队的主要音乐特色。所以,你可想而知Esmerine所创作的大概是怎样的一种音乐了。

  Esmerine此张专辑的器乐和上面的Detwiije颇为相似,即古典器乐(大小提琴)与摇滚器乐,但手法却完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情境也迥异,Esmerine的音乐更具有“厚积于一点而爆发”的高度能量,让人感觉到一种“坚持和执着的狠劲”。专辑的第1首作品中,你就可以感觉到Esmerine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作品中浑浊的弦乐与更加低沉的大提琴交织着,在黑暗中潜行和持续着,其间偶尔会泛起一丝钢琴乐色的穿透点击,继续聆听,坚持住,在最后的2分钟内,Esmerine高能量的摇滚器乐终于让你感觉到一种坚持的力量爆发,此时先前的声场亦变得势力强劲,弦乐也变得张扬急促,潜行者终于看到了那绝对属于他的黎明曙光。

  第2首单曲是专辑中最长可能也是会让多数人感觉最为晦涩的一支作品,其足有7分多钟的由大提琴主领的失真氛围声场足够考验你的聆听坚持耐力,但作品依然是第一首的策略,从第10分钟开始发力,依然是摇滚器乐予以点爆,其酣畅淋漓要远胜于前首作品。

  与以上2首作品相比,其它4支单曲就多显示出一些异样的各色风采,如第4首是一支积极凄婉的钢琴弦乐作品,还有以声效构筑氛围景象的第5首作品。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实验上篇

  3、Hrsta-《Stem Stem In Electro》:不懂梵语 也能唱经念佛

  聆听指数:8.3/10

  又是一支和GYBE脱不开干系的乐队,乐队灵魂人物Mike Moya曾经是GYBE的始创成员;其他3名成员也都和一些实验音乐圈中的著名乐队多有合作,比如Silver Mt. Zion、Esmerine、Jackie-O Motherfucker以及Set Fire to Flames等。

  Hrsta乐队的这张新作品有着极为浓厚的迷幻摇滚乐气质,于节奏之上采取低调缓慢的态度,而于整体的器乐演奏和人声上则突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情绪,有着一种潜在的情绪暗示(就像专辑的封面一样)。开首曲《... And We Climb》就很好地凸显了这种不安的情绪,恍惚的众人合唱“We Climb To The Light”就如同一群信徒的祭祀礼拜,而Mike Moya的吉他将这本已经就足够恍惚的和声变得异常诡秘,于声音之中穿插一丝丝不安的思绪,而这一切又引出了乐队音乐的另外一个重要气质,由《Blood On The Sun》所表现出来的遁然出世的超然姿态,Moya那潜心修来世的声音就像是服了镇静剂的Wayne Coyne(Flaming Lips乐团主唱);而于专辑的后半部分则贯穿着70年代的前摇音乐气质,在作品的最后器乐高潮都演绎出一种恢弘的大气。

  《Stem Stem In Electro》以器乐的精彩演绎,将一个潜在的、阴凉的、不安的世界呈现在听者面前,从沉缓的推进到高潮处的迸发,都让人体会到这个独特世界所具有的内在潜能。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实验上篇

  4、Aarktica-《Bleeding Light》:让毒品见鬼去吧 现在我们都听Aarktica

  聆听指数:8.1/10

  Aarktica就是Jon DeRosa,一位极其敏感的家伙,“对周围的谨小慎微使得自己也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在我的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折衷主义,其实也是我自己生活中对待周遭人事的一种态度。”Jon DeRosa自我介绍时谈到自己;Jon DeRosa非常强调一种个人的独立姿态,“我不希望在音乐上形成一个固定的编制,尽管或许以后可以成名,但我不在乎这些,这些只会让我失去敏感的自我,尽管会让我感到舒适。”基于对独立的这种理解,Jon DeRosa自己比较厌恶人多的场合,而在很多时候,他都是处于一种已形成日常生活的精神疗法之中-对于内在心智的调和;基于对自我的着重和谨慎的态度,Jon DeRosa也坦陈自己经常不太肯定对于周遭事物的直觉感知。所以,你无法指望这样的一个人能够做出大众喜欢的音乐来,他于自我心智的探索或者他自己所处的精神状态,完全恰当地体现在他的音乐中。Aarktica的音乐经常就是大段的吉他氛围,先将你的自我意识抓走,而后引领着你在迷幻的状态中到达另外一个彼岸(深入体会一下,他的音乐和LSD的致幻功效可有一比)。

  如果从音乐与听者的感性互动的角度上看,所有的音乐作品只有两个方面或者方向:强我与无我。前者振奋你的精神,而后者麻痹你的神经,其实是振奋也好、麻痹也罢,本质上并无好坏区分,善恶都取决于听者自己将会做出何种反应。

  这张新作品即是一张可能会麻痹你的神经“毒药”,一张倾向于正统意义上的氛围作品,且音色偏暗调(这是与DeRosa个人受到Projekt黑暗氛围风格影响相契合的),前10分钟的“毒药”药引将缓慢地使你进入状态;接下来的20分钟,真正的药效终于呈现,闭上眼睛,让我们好好享受;最后近20分钟则是药效渐行褪去,由于前面的深为浸入,这药效褪去的20分钟也会显得足够地爽,最后甚至还来了一个高潮。

  传统上的Ambient音乐经常会被很多乐友认为缺乏起伏变化而凸显晦涩,有时的确如此,但是就Aarkitica的这张《Bleeding Light》来说,则较少甚至没有这种晦涩的感觉,作品中用了电子合成器、吉他、西塔琴甚至到人声等多种器乐手法来营造主体上的氛围音景,为了达到更好的氛围效果,DeRosa更多地运用了对相同音色不断重复的演绎手法,为了使作品不至于艰涩,作品中还融入了稀疏的电子元素,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强氛围作品中的萨克斯器乐的反差演绎很见效果,似乎隐隐感觉其声色正是引领你浸入氛围的牵引线。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实验上篇

  5、Mice Parade-《Bem-Vinda Vontade》:实验音乐的即兴话剧

  聆听指数:8.0/10

  有些实验音乐的器乐演奏具有很强的密集性,而且这种密集经常给人周全并天衣无缝的感觉,似乎是经过准确测算过的,这样的音乐,有个音乐术语-数字摇滚乐(Math Rock)来描述,由于数字摇滚乐只能从整体上给予听者这种密集而周全的裹杂感,因此在聆赏的过程中,即兴成了这种音乐的显亮色彩。数字摇滚乐更是一种即兴风格呈现出来的整体周密。Mice Parade的这张作品就凸显了这种器乐的密集感和整体无懈可击之下所体现出来的爆发力。

  如上描述,Mice Parade的《Bem-Vinda Vontade》更像是上演了一出即兴风格的音乐话剧。主角是吉他手,他的特点是脾性易变,不按常规行事,恣意妄为,时而乖巧、时而严谨、时而张扬、时而又颇有些自虐;2号人物-鼓手,噢!是个老家伙,他也深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老到凌练来和轻少气色的吉他手一起驾驭着主要的情节,他俩经常是合谋行事,亦张亦驰,亦收亦放,搞得情节经常是高低起伏;1号配角-贝司,幕后的氛围操盘手,在你还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时,你已经深陷于它的笼罩之下,你只有等待着、感觉着,却无法预料1、2号人物合谋上演的下一步;2号配角-嬗变的女人,她似乎全然并不理会前面的事情,她只想让我们感觉到她的嬗变所引发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时而如襁褓中的女婴(不禁联想到了múm中的女声),时而又展现那种挠人嘶痒的娇媚,时而又是和着爵士的音色而凸显一种悠闲自得的品味,别忘了,女人总是会在适当的时候让你刻骨铭心的。合成器可以算作跑龙套的了,没有太过多显露其水准的高低。

  所以,看好这出戏有这么几点:1号人物脾性变化下的行为;2号人物的老辣;他们俩的融合碰撞所导致的起伏颇大的情节;贝司手的操盘本领(比较容易忽略);嬗变的女人;把合成器当作甜点好了。

  最后还是透露一下部分演员的情况:嬗变的女人~冰岛múm乐队女主音Kristin Anna Valtysdóttir;老辣的鼓手~June of 44和Him乐队的Doug Scharin,另外一位鼓手是Dylan Group乐队的Dylan Cristy。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实验上篇

  6、Hood-《Outside Closer》:“混”入实验阵营的流行音乐

  聆听指数:7.8/10

  Hood已经是一支老牌乐队了,从1990年开始至今在不同的厂牌下发行了10张专辑和若干单曲,乐队来自英国利兹。在《Outside Closer》这张专辑以前,他们的上一张专辑《Cold House'》被评论界认为是跨越了电子、嘻哈以及独立音乐之界限的出色作品,但这并不代表2005年的作品也具有同样的音乐色调,“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专辑了,每每想到这个问题就头疼,你想如果你无法突破以前的专辑创作水平,你又凭什么推出令人激赏的新作品呢?所以,沉迷于过去创作的音乐不是一件好事情,我们对于每张专辑的创作都是以第1张或是最后1张来视之,那将会使得我们于音乐之上有所突破。”乐队成员Richard Adams沉思片刻之后的回答,所以,2005年的这张《Outside Closer》,Hood的确带给了我们一些新的东西,也颇令人激赏。

  在这张专辑中,Hood弱化了以前比较明显的电子乐成分而转成精致散落各处的小电音乐声效,而将效果拼贴放在一个主要的位置上,节奏与布鲁斯风格的音乐经过剪切和重新拼贴而形成绝大多数作品的主要创作手法,作品中也大量借鉴了80年代的弦乐演奏技巧和通过电子声效形成音乐上的湿润质感,而对于弦乐以及箱琴的出色运用使得整部作品透露出别样的灵巧气质。

  最后要说的是这张唱片就是属于那种极其好听的实验音乐,这张专辑是Hood将摇滚乐、弦乐以及电子乐做了一次完美的融合而造就的一张实验流行音乐作品。陶瑞/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