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日到22这两天,我看了三部电影。其实完全可以看得更加勤奋一些,但是觉得一天吃两个鸡蛋勉强能消化,吃多了就消化不了,怎么进去怎么出来。我还是给自己留点琢磨的时间。
三部电影是阿根廷电影《TheAURA》(预感),新西兰电影《No.2》(第二号),以及丹麦电影《Allegro》(快板)。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一
《THEAURA》预感,阿根廷,2005,134分钟,导演/编剧:FabiánBielinsky
导演FabiánBielinsky可能不是中国观众熟悉的名字,但是他的《九个皇后(NineQueens)》应该在中国很多电影发烧友中有着很好的口碑。这部电影同样延伸了他对电影形式的探索。
我很喜欢电影的开篇,一系列的特写镜头,从动物的皮毛,各种制作工具如镊子、棉花剪刀上掠过……给标本骨架套上兽皮,最后在眼窝处,按上了两颗玻璃眼珠……
一只栩栩如生的狐狸标本制作完成,凝视着观众……
男主人Espinoza是一个面瓜,对不起,我实在找不到任何其他形容词来更准确地形容这个人。他是动物标本剥制师,也是一个整天瞎琢磨的人。去博物馆取钱也会不安分地幻想如何抢劫人家的现金。
电影节的影评中对于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津津乐道,但是我觉得恰恰是叙事结构上是有问题的。过于罗嗦,罗列铺陈了很多没有必要的悬疑因素,但是结尾并没有提供出足够有力的出人意料的结果。当然这是我的看法,如果我操刀的话,可以剪掉大约20分钟。
故事基本上没有太多令人吃惊的地方,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影像气氛的营造上十分独到,导演有十分独特的观察力和影像风格。导演对生活的观察极为细腻,独特,很多镜头的角度令人心悸。能够突然间令整个影像流产生洞悉生命的意义。
二
电影《No.2》是新西兰2005年的新片
导演/编剧:ToaFraser
这部电影很像我的电影学院的老师谢飞早年的作品《过年》,当然内容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关注变革中的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成员间关系问题的电影。
老奶奶NannaMaria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自己的孙子孙女们都回来,一起开个大派对。整个电影就是围绕这老太太强迫式地命令所有的孩子回到家里开这个家庭聚会展开的。其中生动有趣地展现了很多老奶奶的理念和现代理念的冲突,以及奶奶苦心经营的家庭价值观最终感染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过程。比如奶奶一定要杀小猪,因为斐济人的习俗如此,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孩子们觉得到超市去买猪肉就行了,同时觉得在孩子面前杀小猪是非常残忍的……
应该说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国外的主旋律,讲的是真善美,家庭纽带,传统的承扬等等。
圣丹斯电影节的选片思路显然较之柏林要更平民化一些。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影片在别的电影节上很难入选,因为它太正常了,太是一个正常的电影了。但是它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对于生命的关爱,这是圣丹斯电影的特点所在。
三
《ALLEGRO》(快板)
是丹麦电影,导演:ChristofferBoe编剧:ChristofferBoe,MikaelWulff
电影实在很沉闷。这是22日下午六点放映的影片。我忍受着时差导致的巨大痛苦,同时这部影片沉默的含蓄的话痨似的叙事方式,更让我的痛苦加剧。放映过程中不停地有观众退席。我觉得基本上是一个很老式的纯艺术电影,beathisowndrum(自说自话),不能说不好,但是对于观众就有点残酷。有点像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基本上盖了一个大戳,放那可以,但不能给人看,谁看谁睡觉。这次我和几个欧洲的评委聊天,我原来以为他们对于塔尔科夫斯基这样的作品是能够看完的,原来他们也睡觉。
最重要的不是沉闷,我觉得语言的贫乏或者含蓄都无所谓,关键是内容。我觉得导演关注的这个问题,或者他表现出来的这个关注,对于我而言,太不是一个让我关心的东西了。观影过程中我没有一分钟是在电影里的。
这是电影节我看到的最让我郁闷的电影,我准备再看一次,因为说实话,我没有看懂,一边看下来。陆川(北京导演)(电影资料来源:圣丹斯电影节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