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专题 >正文

华商报:请用心倾听莫扎特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04:16 华商网-华商报

  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谱钢琴小品;7岁开始巡回演出;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写歌剧、交响曲;为伟大的皇亲国戚们演奏;接受专家们的测试;进行音乐学习的同时,在父亲(兼启蒙老师兼保姆)孜孜不倦的指导下,孜孜不可能不倦地学习着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等等,甚至,还教育过年轻的贝多芬。

  他就是莫扎特

  1月27日,莫扎特的2006年,他满250岁,从这天起,全世界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在此时细细回顾这位不到36岁就早逝的音乐家的生平,却令人伤心。放眼当今世界,每一位音乐孩童背后,都站有跟莫扎特那位严酷的父亲持同样育儿观点的家长,天才也是修炼来的。经过父亲的千锤百炼之后成才的莫扎特,人们都说,他的作品中洋溢着无与伦比的优美、欢乐———犹如幸福。不幸的是,莫扎特的姐姐批评这个天才弟弟“对一切实际事物表现出明显的无知”,同时代的莫扎特的朋友评价他“从来不曾幸福”。

  的确,莫扎特没有童年,也不富裕,谋生不顺,缺乏爱情,淡漠亲情,病魔缠身。

  常有教材说莫扎特用音乐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向往,实在莫名。莫扎特不关心除了音乐以外的一切、甚至连法国大革命也不能惊动他的神经。

  对于莫扎特来说,虽然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但是他在音乐中,成为另一种“孩子”。在他的歌剧中,无论是最终被小鬼头拉进地狱的唐·璜,还是成功保住美貌未婚妻的费加罗,都有一种跳跃的脉动若隐若现,似乎是一个永远嘴角上扬的孩子的笑容,个人感觉,大概也算一种自我补偿吧。

  记得多年前曾有一个著名的“莫扎特效应”,大致是说有几个不靠谱的美国心理学家发表论文,说给人听一定时间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协奏曲后,这些人做智力测试的空间推理能力分数提高了。这么牛的发现当然上了《纽约时报》,“莫扎特效应”顿时风起云涌,不仅成为胎教首选,孩子们从早到晚也一律生活在莫扎特的音乐背景中。

  今年是“莫扎特年”,我们当然能看到古典主义热潮,估计莫扎特CD将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体面摆设,莫扎特作品演奏会也会人满为患。对此,周杰伦大概也在后悔自己的专辑怎么不叫做《十一月的莫扎特》。只是,莫扎特的2006还有谁在用心听呢? 江海蓝/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