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深圳商报:豆包就是不能当干粮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11:29 深圳商报

  央视春节黄金档精心准备的电视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看剧名就知道是出喜剧,潘长江联手18位国内一线小品大腕演出,摆明了是想让大家过节乐呵乐呵的东西,没想到不少观众看完第一节就大呼上当。

  我还想当然地以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是句客套话。退一步讲,就算不当干粮,起码也能当个餐前饭后的甜点垫补垫补,没想到连这也不行。

  看过的观众狠批剧情拖沓生硬,各位大腕的表现也都有点儿“过”,说话都把嗓门扯到最大,动不动就脸红脖子粗,感觉是一部“一群老太老头装傻的戏……”。

  有分析认为这部剧遭骂的原因是播出前牛皮吹大了,造成了观众的心理反差。演出前夸下海口:“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人物表演朴实无华,不再用方言吸引观众”,又声称有潘长江、李琦、方青卓、范伟郭达、侯跃文、句号等18位平时招人乐的演员集合在一起逗乐。这正犯了影视剧创作中最流行的“皇马病”。

  众所周知,皇马队足球明星大腕云集,就是因为这种偶像效应。也许是受这种思路的启发,影视创作不知从何时起也流行起了“皇马路线”,动不动就明星大腕云集,强强联手。走这种路线的确也有成功的作品,鼓舞了不少创作人员拍马赶来。

  但皇马路线并不是一走就灵。更何况有的人还把路线一开始就走歪了,他们把明星当成了灵丹妙药,认为只要有明星大腕助阵,就等于半只脚迈向成功。情节不够,演员来凑,以为得明星而得天下,忽视了剧本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自然进不了球,得不了好,弄巧成拙,正正得了个负。《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犯得正是此症。

  除此以外,《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的创作者们显然还犯了“直肠子病”。走捷径,以为把所有的搞笑元素搁一块儿就会笑上加笑,而忘记了电视剧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

  比较而言,电影圈已经走出了贺岁就是搞笑、就是把大家逗乐的简单思维方式,跃上了一个高的层次。像今年惹你泪眼朦胧的《千里走单骑》很受欢迎,深圳今年春节期间的贺岁片票房之冠居然是死在拳台上的《霍元甲》。按以往的贺岁搞笑习惯和观众过节图喜庆的心理来看,这两部片子都是犯忌的,但结果却该叫座叫座,该叫好叫好。

  但电视贺岁剧基本还在原地打转,有的创作者们犯着幼稚病,还猜想观众也和他们犯着同一症状。思维方式单一,还停留在用最简单的胳肢的低级手法搞笑的阶段。这次递给观众的自以为包着笑料的豆包,被观众狠狠打回。豆包既不能当干粮,也不能当甜点,吃得大家伙儿还差点噎着,是不是可以把他们打清醒一些呢?交流信箱:yangq@szed.com 本报文艺评论员杨青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27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