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刚开春,来自天津的相声演员郭德纲突然受到众多媒体追捧,各大电视台争相推出专题报道,而其1996年在北京组成的民间相声社团———德云社,每周末在天桥乐剧场进行的演出也异常火爆,创下返场22次、20多万人同步观看新浪网视频直播的单场纪录,观众越来越多,订座越来越难,网上更有喜欢他的粉丝们自称是“钢丝”。
郭德纲火爆的原因是什么?
观众对他的追捧到底会持续多久?他对当代相声有什么影响?
这场造星运动造出来的是恒星还是流星?这是记者采访的问题。
【他正在红】狗年新春第一红人
前天,从天津、河北、山西以及北京城各个角落准时准点赶往前门广德楼的人们,就为了看一场年前门票早已售罄的相声专场———德云社相声开箱(新年第一场演出业内俗称“开箱”)晚会。
记者连线北京媒体记者得知,开场前夕,门票在“黄牛”手中的价格已经被炒到原价的三倍。晚上7时整开场后,还有很多相声迷盘桓在小剧场门外。而此时,场内气氛火爆,台上演员抖出的一连串“包袱”更是让台下观众前仰后合,更有观众跟随着“德云班主”郭德纲的太平鼓词一字不拉地轻声唱和。有观众称:“这哪是听相声,整个儿就是一春节联欢晚会嘛。”
而今,“去听郭德纲的相声”成了年轻一族中走俏的新时尚。他的相声迷自称为“钢丝”,而资深钢丝则自封为“不锈钢丝”。中国的大众传媒,更是破天荒开始对这位从小剧场走出来的年轻相声演员进行了电视里有影、报纸上有字、广播里有声的集中报道———先是占据大小报纸的娱乐或社会新闻头条;接着是电视台开始不惜辟出大段时间专门谈论郭德纲和播出他的相声;网站也不甘寂寞,网络直播、郭德纲的个人博客、相声网站,同样赚取点击率无数。
这一切,可以说是“郭德纲现象”。
事实上,郭德纲和他的北京德云社同仁,此前在京城前门大栅栏说相声,已整整10年。
从草根走出来的花朵
一个从小剧场走出来的相声演员,因为在民间火爆而引来媒体关注,这和以往人们思维习惯中的电视相声,或者说是以往相声火爆起来所遵循的路线,看上去截然不同。
郭德纲相声里的主角都是老百姓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梦想发大财的小年轻、喜欢有事没事胡吹的小市井,总想占点儿小便宜,总想使点儿坏。还有那些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东西:炸酱面、公交车……普通百姓听到郭德纲台上的这些贴心笑料,怎能不发出轻松会意的大笑?
郭德纲是借着大众和网络成功的,他创立网上“相声公社”、自任版主,因其态度的真诚而聚拢了无数的年轻网民。眼下,无论是在“相声公社”还是“新浪博客”,网民都能与郭德纲自由交流。作为“斑竹”的郭德纲,不仅抖落当年练功的苦难、无人赏识的冷暖自知,也时有关乎相声发展的困惑情绪之自然流露。
【他能否一直红】媒体浅层次造星透支热情
去年年底,北京某主流媒体第一次正式向大众推介郭德纲,而在此之前评论与介绍他的文字寥寥无几。此后,该报连续刊登了十多篇有关相声的评论文章,焦点大多集中在相声重回剧场以及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身上,也掀起了主流媒体关于相声大讨论的初潮。
短短两个月,郭德纲迅速蹿红,媒体在其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热炒相比,真正独立冷静的评论、高水准的深入分析并不多。媒体宣传只停留在这种“造星”运动的层面,透支着观众的热情,相声被炒作成一种时尚符号。对于郭德纲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郭德纲的系列相声当中还存在不少的创作缺憾,比如结构较为松散,不少内容在不同的段子当中反复出现,却都没有文章提及。
一人肩膀不能承受之重
有“钢丝”把整个相声界的希望都寄托在郭德纲身上,这种寄托真的能够实现么?偌大一个相声界,一个人再红,也不可能满足众多群体的要求。据悉,现在已经有人愿意出一两万元请郭德纲讲25分钟,但就算他一天讲24小时,又有多少人能听到呢?
相声是现场和普通大众的艺术,需要很多很多人像他和德云社的伙伴一样日复一日、寒来暑往地坚持在剧场当中与观众共同相处,那样才不至于因供求失衡而导致票价奇高或一票难求,慢慢地脱离大众和缺乏给养。
最近央视春晚相声大腕们集体下课,说明这条羊肠小道都已经走不下去了。如果没有一百个、一千个小郭德纲出现,没有新人替代旧人和超越旧人,相声仍然式微。
传统名家冷静回避郭德纲现象
会说600多段传统相声、十年如一日在小剧场坚持说相声的郭德纲,在一夜成名的同时,却也经历着传统相声名家的考量。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这样评价郭德纲:“他的相声比我贴近群众,比如他说‘我坐300来的’,我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老百姓都知道‘300’指的是公共汽车。”但姜昆同时指出,“贴近群众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避免庸俗化,不要为了让观众笑,就不惜一切手段,节目通俗而不庸俗,是相声安身立命的根本”。
相声演员孟凡贵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传统相声里不一定全是好东西,为此侯宝林曾在上世纪50年代就搞过“相声净化运动”。譬如,就有个故事说以前一个王爷让一相声演员不说一句话就要把观众逗乐,结果该演员一上来就把裤子脱了,台下笑成一片。但达到如此“笑果”的绝非好相声。孟凡贵认为,倘若现在还在相声里说一些打擦边球的黄色包袱,可能会让过惯紧张生活的都市人过瘾,但却没了“去粗取精”的扬弃,这不是对传统相声真正的传承。
至于被郭德纲称为师父的侯跃文,则对弟子大热采取回避态度,对想采访的记者一律“不接电话、不回消息”。对此,郭德纲回应:“和同行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但我从没和所谓主流相声为敌。”
既有“钢丝”也有“炼钢人”
网络上也并不全是“钢丝”,还有许多真正心系相声发展的“炼钢人”,有人评价说:“假如您再用捧哏的家人做谈资,用相声的糟粕(咒对方的家人)为乐呵,在听者来说,很不舒服,毕竟是人家的父母家人,郭大哥,能不用这样的形式吗?”也有人提出:“有一种风格我非常反感,那就是拿残疾人的行为来逗场,建议改掉这类风格!”更有较专业的听众提出“‘你知道吗’、‘是不是’、‘你瞧’等口头语太多,显得衔接不默契;垫话很长,与节目无关,有点喧宾夺主;学唱的段子中,京剧不像京剧,有股梆子味”等意见。
由网络而红,能红多久
郭德纲的“时尚化爆发”,会不会像众多时尚那样昙花一现?面对掌声与棒喝,郭德纲俨然一副见惯风雨宠辱不惊的态度:“我没别人说得那么好也没那么坏。”对于记者的问题,郭德纲回应说,他给自己的定位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小相声演员”。“如果我说相声观众都不来听,那是我的罪过。但如果台下有一万个观众,只有一个观众说不好,我就得照顾那9000多个说好的,另外那一个人,他完全可以选择不来。”
郭德纲的相声完全走市场化路线,并借助网络为更多人所知,就像《武林外传》、“馒头血案”一样。而接受了这些网络文化的都市白领将这种大俗定义为大雅。虽然现在郭德纲在媒体露面很多,但不排除过几年还会有新的“笑文化”和人物来取代他,各领风骚有几年,这需要用时间去检验。
■郭德纲其人
生于1973年,原籍天津,八岁拜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习相声。1995年开始闯荡北京,长期在剧场表演传统相声,精通老段子600多段。1996年组织了相声班底———德云社,曾与范振钰、张文顺等名家搭档。2005年加盟铁路文工团,拜侯跃文为师,并学习过京剧、评戏、河北梆子等剧种。
德云社经常上演的段子包括:《拴娃娃》、《学电台》、《找堂会》、《白事会》、《报菜名》、《揭瓦》、《托妻献子》、《拉洋片》、《武坠子》、《羊上树》等,并发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相声。
■郭德纲论相声
●凭我一个人振兴相声?不可能,也就起一震动的作用。
现在娱乐休闲的方式很多,电视、电影、酒吧……竞争也很激烈。
人们凭什么就来听我郭德纲,归根到底就是要自己长能耐。
●只要你们愿意,我可以永远说相声———说到死。
●天赋、兴趣、刻苦,缺一不可。
●说相声的,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要领着观众走,不能和观众有心理隔阂。
●春晚来找我,我肯定答应。但是让自己上节目必须有前提———必须是观众爱听和我想说的相声,不是拼凑出来的应景节目!自己不为了上电视而做傻子、奴才。
■郭德纲相声语言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一拔开一堆护心毛,这还文条带鱼!
●胳肢窝都孜然味的……
●散场大家都别走啊,我请大家吃饭……谁去谁掏钱……
●铁岭到美国还差好几站地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纲。
●你无耻的样子很有我当年的神韵。
●来个牛扒,别搁牛肉啊,我爱吃洋葱,多搁洋葱啊!
●住的房子千疮百孔,一下雨算要了亲命了,外边小雨屋里中雨,外边大雨屋里暴雨,有时候雨实在太大了,全家人都上街上避雨去……
●一肩膀高一肩膀低,心眼都长胳肢窝了。作者:□晚报记者 谢正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