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馒头”所引发的战争,事实上已经超出了电影《无极》本身的好坏与否、以及馒头的侵权与否,这场看似莫名其妙却事出有因的官司,它牵涉或“侵犯”到的实际上是整个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精神:轻松、自由、戏谑、解构……也许,这才是整个馒头事件当中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自从陈凯歌和胡戈较上劲后,“馒头”便越蒸越大,达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凡聚会
处必谈馒头,其火爆堪比去年的超级女声。包括陈凯歌的前妻洪晃,也在博客上大呼“委屈”——“由于前夫和一个馒头过意不去,这一周以来,我的所有朋友都毫无遮拦地拿我开涮,带着讽刺和嘲笑的口气,点拨我对男人的判断能力和品味。”
我们不知道远在柏林的陈凯歌有没有感觉到国内呈现的有点一边倒的舆论压力?不知道他会否感到后悔,因为他将要起诉的这个“馒头”,本质上代言的是一种全新的网络精神——他所对抗的,其实已经不是一个胡戈,而是数不清的“馒头”——那是整个互联网的民意。
舆论:一边倒的局势
陈凯歌越是义正词严地发表对恶搞者“道德沦丧”的愤慨,网民对陈凯歌的非议就来得越猛烈。
天涯网友发起了“万人签名,支持胡戈”的活动。如今这个帖子的点击已达到39033人次。
截至2月15日,新浪网共有5060名网友参加两项关于“馒头官司”调查的投票,绝大多数网民都是前来声援“小馒头”胡戈的。
在“陈凯歌起诉胡戈会有什么结果?”的调查中,有51.58%网友认为“陈败诉,胡戈声名大振”;25.06%网友认为“双方和解,以求双赢”;18.91%网友认为“陈胜诉,但无赔偿”。
在“如果胡戈被判支付罚金,您要做什么?”的调查中,26.58%的网友说“捐款给胡戈交罚金”;有53.6%的网友说“将状告《无极》品质低劣,要求退回票款”。
2月14日,尽管胡戈并未出现在新浪访谈的现场,但仍引来成千上万网民的关注。
记者在现场看到,跟帖的网民以几何级数增长,页面很快就放大到三页。从网民的言论和观点来看,基本是呈现一边倒的局势——倒陈拥胡。署名为vioyan的一位“馒头粉丝”甚至发表一篇倡议书——“强烈建议号召全国网友开展一次轰轰烈烈的倒陈凯歌运动!”
许多网民表示,希望胡戈能留下自己的银行账号,他们愿意为胡戈捐款,“让千万支持胡戈的人和陈凯歌玩一把这个官司游戏。”
追究胡戈就是反互联网
由于陈凯歌与胡戈之间江湖地位的不对等,因此,胡戈在官司中的结果是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2月16日,北大法学院硕士杨支柱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博士在天涯网与网民们对谈交流。
网民们认为,《馒头》恶搞事件很像杜尚的一个作品。他把《蒙娜丽莎》的印刷品给画了个小胡子,说这是他的作品,拿到画展上展览了。然后他又送去一张没画胡子的,摆在画胡子那张后面,说这是刮了胡子的蒙娜丽莎。
这两件事很像,一个原因是因为都是恶搞;另一个是两者都是引用他人的素材。杜尚引用的更彻底,而胡戈的“馒头“技术含量更高,利用这个素材进行了完全的全新创作。
杨支柱认为:“胡戈这个作品,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编,他通过一种再创作的形式,改变了所有画面的原本的含义。胡戈没侵犯陈凯歌的权利。”
何兵赞成他的这个判断。“我们要先界定这个馒头是什么。它不是《无极》的第二版、第三版,也不是《无极》的搞笑版。它就是《馒头》的第一版!馒头不是以商业为目的;它虽然大量利用了《无极》的片段,但其中包含的是完全不同的创意。我们之所以欣赏馒头,就是因为这些创意。”
“馒头在互联网上是‘全国河山一片红’,但我们要因为这个而追究胡戈,我们就要考虑这个行为的后果。这个后果是反互联网的。”何兵说,“互联网的精神是传播与共享,法律不能跟民意较劲,也不能跟科学较劲,也不能跟时代较劲。如果我们都在担心通过网络发布的东西会造成后果,就会让我们每一个人噤若寒蝉。互联网精神是时代的特征,因而可以说,反对这种特征,就是反社会。”宋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