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观看“奥斯卡”颁奖仪式,我们想要看到些什么?
不错,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评奖仪式上,美国电影科学和艺术学院以最隆重和最豪华的方式,向在过去一年中做出杰出成绩的影坛工作者和演职人员颁发荣誉奖励,并使用所有溢美的词句,如“传奇人物”、“载入史册”、“新的里程碑”等来赞美他们的成功。
而在这个毕竟是“真人秀”的仪式上,观众所看到的还有更加宽广的一面,那就是演艺界人士在摆脱了剧本的束缚和在大喜大悲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面貌。这些隐藏在衣香鬓影下的现场“表演”,有时让人惊叹,有时让人厌倦,有时让人瞠目结舌,却往往又是整个仪式上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片断。
回想一下,影后雪儿那一身全镂空透明的礼服,安吉丽娜·朱丽在领奖时大谈对亲兄弟的“爱”。阿德利安·布罗蒂对颁奖黑人女星哈利·贝瑞几近疯狂的深吻,既出乎人们的意外,也收到了惊人“观赏”效果。
2005年,年轻的主持人克里斯·洛克曾拿裘德·洛“开涮”:“怎么每个影片里都看到他呀。”结果引起了演员们尤其是男星们的普遍反感,并当场受到影帝西恩·潘的反诘:“请原谅我没有幽默感……裘德·洛是我们中最佳的演员之一。”这大概是奥斯卡史上最尖锐的唇枪舌剑了。
虽然在颁奖仪式上不禁止政治话题,并普遍认为每个受奖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可是1978年,瓦耐萨·莱德格拉夫滔滔不绝地宣称对某个国家政治组织的讲话还是太过分了些。难怪后来有人说,领奖不是让你做宣传的,你该说声“谢谢”就下台才对。
不管场合严肃还是热烈,意大利明星罗伯多·贝尼尼就是贝尼尼。
1992年宣布他获奖的话音未落,他已经狂呼大笑,自己鼓着掌跳上了椅背。然后他跨过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头顶,再跨过汤姆·汉克斯的头顶,一跃到台上,极尽喜剧演员夸张之能事。
1973年,大牌明星马龙·白兰度拒绝领奖,却请了一位不入流的女演员在台上语无伦次地讲了一通。不仅她得了“倒彩”,也扫了全场人的兴,搅得后来的颁奖也变得寡淡无味了。
还有1937年,福兰克·卡普拉听到自己的名字就急不可待地去领奖,可是到了台上才知道中奖人和他同名,不同姓———福兰克·罗伊德。幸亏那一年尚未有电视直播,不然他这个丑可丢大了。
不是说所有的观礼人都等待着“八卦”新闻,但是这些意外的插曲,确实给了奥斯卡千篇一律的沉闷场面些许变化。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