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新世纪周刊:谁把音乐给“独立”了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11:55 新世纪周刊

  这里所谓的“独立音乐人”是一群想摆脱商业的禁锢与主流的束缚的人,在这个金钱当道的天下不再仅仅是附庸和从属

  有这么一群做音乐的人,他们只按照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玩音乐,把唱片销量和媒体曝光率抛在脑后,他们只在乎让自己的音乐感官飞起来的那种感觉。他们的音乐和排行榜上的流行曲完全是两个样子,他们被称作“独立音乐人”,言外之意,他们独立于充满铜臭的唱
片巨头之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他们的生存状态就像王菲《重庆森林》里的那句“梦游呗!”。

  这里所谓的“独立音乐人”是一群想摆脱商业的禁锢与主流的束缚的人,在这个金钱当道的天下不再仅仅是附庸和从属。他们只是想唱自己的歌,听自己的音乐,警惕商业,活出自己,和主流平分秋色,在一个水平线上“激情对对碰”。

  这样的“独立”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在行为中都没有印象中“极端主义者”的杀伤力,音乐充满个性却不会像把刀子。当然,他们在骨子里有自己的音乐主见,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体和感官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奏与旋律的撞击。

  一般说来,提起“独立音乐”你不免会皱眉头,耳朵里浮现出狂躁、刺耳的音响,其实你错了。近些年来,音乐的融合与基因的突变一脉相承,诱发了令人激赏的音乐革命,派生出独立摇滚、独立民谣、独立电子,甚至独立流行乐。很多独立音乐清新自然,让你在听惯了声嘶力竭的苍白情歌时候,有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畅快。

  蔑视主流,是这样的“独立音乐人”最为鲜明的旗帜。其实,从60年代起,美国 “垮掉的一代”就派生出它的雏形。新港民歌节的汹涌人潮,Woodstock的泥浆早已种下独立的种子。当年,他们身着奇装异服,对老套的时代流行曲吐口水,把所有学校教材里的经典丢到垃圾桶,他们在意自己的心性,聚拢在一望无际的麦田边上,成为忠实于心灵的守望者。毫无疑问,他们创造了历史,“和平与爱”的旗帜甚至席卷全球,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民权运动家,但绝大多数人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间一直默默坚守着自己的精神,过起平和却内敛的庸常生活。蔑视流行在他们那里决不是姿态,而是遵从精神的需要,他们清晰的思想脉络足以让他们看清商业包装下的虚妄。

  这样的“独立音乐人”也开始在中国悄然登场。从香港的“人山人海”、台湾的陈珊妮再到北京的张浅潜,一直到清新的“牛奶@咖啡”,他们以成熟的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一如那些打扮怪异却不乏单纯的朋克青年……他们知道在光怪陆离的流行背后,自己处于哪个位置以及怎样用音乐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知,他们要的是自己的主张,这么多年的磨砺终于让这批人掸去了流行的世俗灰尘,还原了朴素生活的本色。

  有意思的是,独立音乐的世界里也悄悄涌现了一批批前仆后继的粉丝,这些“伪独立者”只是把反流行当做旗帜和标签。他们做独立音乐,听独立音乐,为的只是鹤立鸡群,拼命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不会唱歌没关系,录张CD里面全是朗诵,配的音乐完全是国外独立音乐的复制翻版;你们都在听周杰伦,看我,早就听哈萨克斯坦的唱片了;他们甚至一起出入艺术影院的厅堂,越是庸常沉闷的叙述越是让他们兴奋,哪怕他们早已昏昏欲睡,却还硬撑着看到结尾;他们反名牌、搞环保,只是这样才最酷。

  有一股独立音乐的暗流裹着清新的风潮席卷而来,只是,我们要竖起耳朵,仔细听好,学会分辨那些伪独立的声音,千万别让“独立音乐”把你给“独立”了。毕竟,听音乐本来是一件有趣的事,本来和潮流无关,哪怕这潮流打着“独立”的旗号。平客/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