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可电影票价、文娱演出门票价以及书价等一直居高不下。“文娱高消费”现象一方面将许多有此类需求的人挡在门外,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文化娱乐消费为啥这么贵?从今天起,本报将为你一一梳理。今日下午4∶00—5∶00,本报将开通文娱热线:028—86627405,欢
迎读者发表高见。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王铁成、濮存昕等文艺界政协委员纷纷提出提案:呼吁降低演出、电影等大众娱乐节目的票价,设低成本电影放映月,让艺术回归大众。电影票为何这么贵?高票价是如何形成的?记者就此进行了全方位调查。
调查
看场电影花多少钱?
成都是全国电影票房第四城,有3条院线鼎足,是五元票价、十元风暴、半价日活动的发源地,成为解剖电影票价问题最好的范本。据电影专项基金办提供的数据,今年2月平均票价太平洋院线为31.07元,峨眉院线为25元,成都星美为25.44元。一家三口看场电影再喝点饮料、吃点爆米花,基本花费就上百元。而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片的平均票价高达60至70元,看电影已成为一种比较奢侈的娱乐。
谁在为高票价买单?
据调查,真正把闲暇时间“投资”在看电影上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或中等偏下收入阶层。
中国电影家协会在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对电影市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收入越低的人在电影观众群中比例越高,其中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观众占到近30%,说明囊中并不宽裕的群众恰恰是最有看电影愿望的,可他们中大多数被高票价挡在影院外。
分析
300家影院撑起偌大市场
截至2005年底,全国正常经营的影院仅1243家,银幕总数2668块。而在这1243家影院中,排名前100位的影院几乎都是近几年新修或改建的,其票房2005年达到9.5亿元,几乎占全国票房一半。而排名前300家的影院几乎占全国票房的80%以上,也就是说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能产生票房的电影院仅300家左右。物以稀为贵,这是电影票价高的原因之一。
好片不多竞争力不足
由于真正受观众欢迎的好影片不多,使得影院上座率极不稳定。一影院经理说:“我们有时满座放一场,有时一个观众也得放一场,两者成本几乎没区别。如果影院平均上座率能达到50%至60%,票价就可大幅下降。可现实是,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不到10%。”由于没有更多占领市场的好影片,影院经营者“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也就巴望着一个贺岁档,不敢将电影票价往下调,因而电影市场呈现出有大片热闹、没大片惨淡的局面。
重短期效益竭泽而渔
从《英雄》到《无极》,这些大片的高票房其实是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资源的结果,比如在某段时间全国影院几乎只放这一部大片。也许出于电影盈利周期或防盗版的考虑,片方总是想在最短时间收回投资并获取最大利润,加上某些执行高票价的高档影城也这么想,票价岂能不高。电影投资者、影院经营者只顾短期效益“竭泽而渔”的结果是:电影院线为规避风险只放票价奇高的大片;观众很少进影院,偶尔进一次结果发现几十元钱花得太冤枉,拒绝再进电影院……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导致市场逐步萎缩。
思考
高票价令电影市场萎缩
电影票价一路高涨的同时,电影市场并没有走向繁荣。从纵向比较看,1989年,国内电影票是0.25元一张,当时全国总票房是27亿元人民币,现在电影票价上涨了100倍,可去年全国总票房却只有20亿元人民币。横向比较看,2004年美国电影票房总收入达94亿美元,在美国,一张电影票票价只是人均月收入的1/500,而在中国城市中,一张电影票票价约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40。
当年赵国庆在成都刮起“五元风暴”时,观众排队买票、场场爆满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从去年开始的成都影院“周二半价日”活动,其票房收入有时甚至超过了周末……事实证明,一旦票价降下来,电影观众人数就会增长,而观众人次的增长必将带动票房以外的收入,如餐饮、电影后产品等,令影院的收入更加多元化。
市场呼唤多层次票价体系
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接受采访时表示,用不了3年,我国的电影市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市场上多层次、适合不同观众收入水平的票价体系将形成。童刚认为,未来将允许更多的国有、民营企业和境外资金进入电影放映业,修建更多的电影院,通过市场竞争、调节,票价就会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同时,看电影的观众多了,票房才能不断提高,这也是票价相对合理的重要因素。
今年,峨眉、星美院线都计划在成都新建影院,而以低票价打开各地市场的华纳也准备进军成都。此外,峨眉院线坚持“大众电影大众看”的经营理念,成都星美院线首创的“双半价日”,都无疑将为成都观众带来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