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国际先驱导报:在伦敦寻找“华流”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11:46 国际先驱导报

  地域跨度、语言鸿沟,再加上英国人对外来事物的“天然”排斥,中国文化在寻求“大不列颠”认同时陷入尴尬

  前不久,参加英国电影学院奖颁奖礼的中国影星章子怡一踏上伦敦西区的红地毯,就引起一些影迷的尖叫。

  这张曾经出现在《卧虎藏龙》《英雄》《艺伎回忆录》等影片中的东方面孔,早已让英伦三岛的一些“粉丝”沉醉。不过,跟周围打听了一下,除了一些娱记,似乎没有几个英国影迷能说出她的名字,只知道这人“英语好像不怎么样”。

  一件小事,多少表现出中国文化在寻求“大不列颠”认同时所陷入的尴尬——地域跨度、语言鸿沟,再加上英国人对外来事物的“天然”排斥,导致很多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流于形式,限于表面,超不过那几张面孔、那几部电影、那几个地方和那几个菜名。

  华人的沉默

  跟英国人谈中国,他们会对“风水”、“阴阳”等话题津津乐道,有些人家里也煞有介事的摆个屏风瓷瓶什么的;但如果你跟他们讲“中庸、辨证、仁义礼孝”,一根筋、强调“自我”的英国人立马就晕菜,甚至会愤怒得拂袖而去,再恶狠狠地丢下一句——“你们中国人怎么这样!”

  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中国海员和护士到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定居,逐渐在莱姆豪斯形成了早期的“唐人街”。时至今日,伦敦已经成为华人最多的欧洲城市,华人在英国也仅次于黑人和印巴人,成为第三大少数族群。

  然而,描述早年华人生活的作家汤姆斯·伯克和亚瑟·沃德,夸大了唐人街中赌场和鸦片馆的罪恶,导致一些英国人至今对中国文化还保持一份“傲慢与偏见”。而唐人街中的大部分华人,一生只吃中国饭、讲中国话、看中医、赚中国人的钱,老死都不与外界往来,导致华人成为英国社会中“看不见”“不出声”的一群人。

  赶塔好莱坞顺风车

  华人在英国社会的沉默,阻挡不了英国人探秘的好奇心。早在上世纪20年代,英国一家电影公司就在上海拍摄了一部名为《青花瓷盘的传说》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古代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英国王后还亲自出席了该片在伦敦的日场首映式。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第一次让灯笼、屏风、鞭子、长袍这些“中国符号”走近了英国人。

  后来,英国人对李小龙成龙功夫片的喜爱,与其说是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不如说是对好莱坞明星的追捧。语言相通,使大西洋两岸的距离缩小到咫尺,在美国闯荡的中国人也幸运地搭上了好莱坞的顺风车。

  从《英雄》《十面埋伏》《少林足球》起,英国人开始学着品味中国电影。只是,电影在作为文化载体的同时,也是一种娱乐载体。这几部作品的娱乐性远大于文化性,英国人从这几部作品中,看到的可能还只是拳脚功夫等这些中国文化的表面。

  倒是《花样年华》《2046》《17岁的单车》和《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些影片,真正让一些会看电影的英国人开始叹服“中国银幕”的魅力。曹丽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