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则消息悄悄登陆了戏剧爱好者常去的天涯舞台艺术论坛。一则是《2006年大学生戏剧节报名通知》,另一则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举办第一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活动的通知》。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仅为更少人知道的消息———大学生戏剧节的创始人和重要推动者之一袁鸿和我,都已经退出了今年的大戏节组织工作。
本来是一件不足为外人知道的事情,但面对许多大学生对一年一度大学生戏剧节的千
呼万唤时(《大戏节,还能再掀起你的盖头吗》见4月4日《新京报》),就变成一个不得不解释的问题。该从何说起呢?大戏节,一个被给予生命和被你养育过的孩子,要离开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决心,从去年的北剧场落幕开始起,到今年的4月,足足煎熬了数月。
从5年前大学生戏剧展演的草创和袁鸿等人的自掏腰包,到近几年的声势浩大与财政支持,再到上海、广州、重庆、湖南等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戏剧节风起云涌,最初微小的星星之火已经渐成燎原之势。
这些年里,有许多校园学子经由大戏节勇敢地走向了社会面对更多观众,也有许多新人在观众席上受到鼓舞而迈上这条充满激情的道路。大学剧社的排戏条件普遍改善,各种不同风格的舞台作品也纷纷涌现,甚至开始反哺专业戏剧,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开始以“大学生戏剧节”之名而行动。从这个意义而言,拓荒者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戏剧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还是仅仅是节日的人造景观?如果没有大学生戏剧节,大学生们是不是就不再做戏剧了呢?如果仅仅是为了这样一次聚会与展示才做戏剧,那这样的节日是否又有些名不副实呢?除了大学生们,其他的民众,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到戏剧的创作与体验当中来呢?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试图寻找另外的方法解决。当大戏节已成一道寻常风景,拓荒者又将目光投向远方。
历史上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选择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分一杯体制内的盛宴美羹,也不是为了坚持到最后成为商业的赢家巨人,他们只是尽力将自己所看到的美好奉献给大家。当繁华渐起,他们却转身离去。
无论今后参与大戏节的人记不记得有这样一些人的存在,或者愿不愿意提及这段往事,这段历史都已经被深深铭刻在戏剧舞台上了。就像切·格瓦拉告别古巴,不是因为不再爱,而是因为有更多的爱和更大的理想,需要转身,需要告别。
无论是未来的大学生戏剧节,还是那些对大戏节充满热望的孩子们,他们都是值得祝福的。但同时,他们更应该明白,戏剧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无需总以“节日”之名出现。如果你足够热爱戏剧,就会明白,每一次演出,都是一个节日。其实,一切才刚要开始,而地平线仍在远方。水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