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丹麦国际少儿戏剧节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少儿戏剧盛会,在该节26年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少儿戏剧的演出。全国近30家专为少儿演出的剧团,几乎也从未参加过国际性的少儿戏剧节。原因何在?来自丹麦、英国、美国、加拿大的诸多国际戏剧同行向前往采访的本报记者解释了国际少儿戏剧的特色和共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少儿戏剧与国际潮流的差距。
演员不去扮小孩
与国内少儿戏剧的模式完全不同,丹麦盛会上少儿剧团的大人演员几乎不会以少儿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扮演”孩子。大人也很少扮演成动物,取悦少儿观众。大人就扮演大人的角色;如果需要少儿的角色,就找孩子来扮演。
丹麦霍贝克剧院的院长琵雅解释原因:“因为孩子没有那么笨,他们当然看得出来舞台上到底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看到大人扮演孩子,他们就知道那是假的。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观点。”他们不仅不“假扮”孩子,还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作内容深浅不一的作品。丹麦、英国等演出海报、资料等图文介绍上,均表明:“适合年龄”。通常分段为:2岁——4岁;4岁——8岁;8岁——15岁;15岁以上。
到处都是“大剧场”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少儿戏剧,欧美少儿剧团的演职员通常都在10人以下,便于巡回演出。除了剧场内的演出之外,户外演出也成为少儿戏剧最常见的一种样式。学校内的礼堂、体育馆、教室;广场、草坪、城堡等景观;甚至消防车、公共汽车内外等等,都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大剧场。
剧场虽然广大,但是演出规模却更小更集中。通常,欧洲的少儿戏剧舞台也就30平方米左右,观众至多百人。一出戏的时间仅相当于一节课40分钟左右,刚好符合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最佳时间。
故事有趣技术高
戏剧节上少儿戏剧的故事都简单而有趣,更加注重与少儿观众的互动。一出《农夫的故事》,仅由一名演员以讲述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共同完成“故事创作”。《朵茜的心》则仅有两名演员,在20平方米的舞台上利用灯光、投影、荧屏等多媒体手段,表现了恋爱时的心跳——一颗跳动的红心投影在中间镂空的天幕上,男女演员恰好从空档处探出脑袋头靠头,营造出甜蜜温馨的场景。事实上,仅靠一台电脑就能控制的多媒体装置,也大大降低了布景的制作成本,增加了受邀到各地演出的可能。
相比之下,国内少儿戏剧常常把成本花费在华丽的置景、将近30位演员的出场上,而不是有趣的故事创作。剧本创作往往不是“寓教于乐”而是“寓乐于教”,可能赢得大人共鸣,却失去少儿兴趣。至于出国演出——通常被视作少儿剧团的“福利”,明明一出戏的演员已经多达20人却还要组成35人的交流团。高达数十万元人民币的机票钱,就让海外艺术节主办方望而却步。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