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导演王超凭处女作在国际影展斩获颇丰,其后《日日夜夜》则在南特影展摘取最高奖。近日,新作《江城夏日》在法国获奖。5年3部长片,影展成绩不错,属新生代导演中已经在国际影圈打开局面的一位。这几部影片也确立了他克制、冷峻的长镜头诗意写实风格。
新片英文名“豪华汽车”(LuxuryCar)较中文名更好地切中主旨,影片表现了看上去
很美的当下普通人生活状态:在内陆都会武汉三镇的霓虹闪烁下的水泥森林里,来自农村的父亲寻找儿子,妹妹寻找哥哥———一个已葬身于豪华汽车轮下的亡灵。从破败的中部古城安阳到飞速发展中的长江流域重镇武汉,王超的策略性转移是显见的,其中不乏商业化的考虑,但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底层生态的关注依然没变。影片的角色设置和王小帅的《青红》颇为相似,父亲40年前在武大上学时因说错话被处理到了农村,哥哥学勤因不堪父亲重压而出逃最终丧命。妹妹艳红只能以打工青年身份重返都市,并在光怪陆离的城市里茫然失落。加上即将退休的敬业老警察,憋屈多年的正直乡村老教师,这些生命轨迹原本背离的人物,在当下社会生存游戏规则的操纵下,必然地邂逅并互相伤害。终了,三死一生,葬礼和分娩均被仪式化地加以呈现,导演将人物内心的丧失与失落剖开,试图揭示残酷的生存处境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原因。
虽然影片看似写实,但王超与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别有二致。他偏好对现实加以刻意选择,进行文学性的加工与提炼,通过象征与寓言式的叙事建构,将人物高度符号化。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曾经引起较大争议的原因,而那些引发争议的标志性元素,再次重复出现在新作中。包括《日日夜夜》在内,其三部作品内里的血缘气质一脉相承,有着复杂的互涉与互补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了王超的记忆与他所认知的现实,一个以个人的知识分子立场为圆心的圆圈。
在圆圈外的人看来,它可能有些狭隘,但如果比照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其实并不虚伪。它们是有着多年丰富底层生活经验的王超力所能及的“作者”电影理念的勇敢实践,是他对现实的比拟式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王超不再偏执于布莱松式讲究导演绝对控制的简约主义风格,将导演姿态放低,转而将演员推到台前,可谓风格大变。不再是长镜头、凝镜式的冷眼旁观,而吸收了大量商业电影的视听效果,拍得风生水起。叙事也像飙车一般,长镜头几近不见,节奏比过去的作品快了很多。虽然手法仍然相对传统保守,但还是令观者很容易被带入到影片的情境当中,并被打动。这一切的转变,大概是导演为了更好地实现与观众的交流所做出的努力。
我以为《江城夏日》在视觉及叙事风格上向可看性上靠近的步子,相对王小帅的《青红》和贾樟柯的《世界》迈出得更多。画面的节奏与气质,让人感觉仿佛在观看一部韩国电影,这着实令人意外。难得的是,做出如此的转变之后,影片仍具备难得的艺术品质。
□张江南(北京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