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文隽专栏
王晶监制的《鬼眼刑警》,公映十六天票房只有一百三十七万;高志森执导的《左麟右李之我爱医家人》,上映四天票房亦只有六十八万。
曾几何时,王晶和高志森都是港产片的卖座大腕,他们的商业触角只敏锐,无人能及
。但香港电影实在走到末路穷途了。我只能悲观地告诉大家,2006年的香港电影,再创历史新低。去年还有四十九部作品,今年恐怕连四十部都不到!
是什么原因呢?老是有人问。但当然不是三言两语能回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港产片堕落到这今日境地,绝对不止一个死因,而是由许多个死因累积下来,才会造成今日病入膏肓的境地。
人们最容易找出港产片不好看的关键:创意贫乏。由明星的搭配到题材的选择,都老掉大牙。而打开报纸,每日发生的新闻才是真够精彩,而且是真人真事。连最具想像力的编剧也未必不能编出来。
信手拈来,像年初的那位魔鬼警察徐步高,他的故事既有《无间道》的悬疑,亦可借此做人性剖析。要暴力有暴力,要揭秘有揭秘。报章杂志的连篇报道,大家都像读章回小说一样追看,比电视剧都要好看,更何况是那些闷蛋电影?
最近,又爆出一位巴士阿叔。这绝对是另一出社会荒谬剧。似乎自从周星驰之后,再没有什么人能让香港人发笑,而且笑中有泪,笑得那么畅快,又那么郁闷!
“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为什么挑衅我?”肯定成为2006年的金句。那位巴士阿叔,本身也是一套连续剧,他的故事,也是港产片编剧编不出来的。
从徐步高到巴士阿叔,加上八卦杂志不遗余力地揭艺人隐私,电影还有什么好吸引?网络现在进入了泛胡戈时代,年轻一辈心里想些什么,他们受落什么?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的那班电影制作人所大惑不解的。失去时常处决和敏感度,这些人拍的电影,又怎能再站得住脚呢?!
本版所刊作品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联系转载、摘编者请致电(或发传真):020-87366515或发电子邮件至jackymail@vip.sina.com。侵权举报电话:020-87366226,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新浪网娱乐频道获授权独家转载本栏目文字,网络版地址:http://ent.sina.com.cn/f/yldsb/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