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又“愤怒”了,对中国电影连开几炮:“以前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好看,那才是纯正的中国口味电影,现在的中国电影都是美国口味的”、“中国电影堕落了”、“中国电影越来越不聪明了,希望中国电影人不要再愚弄观众了”。崔永元对中国电影尤其是老电影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他数次“炮轰”电影现状来看,虽然勇气可嘉,他的忠诚似乎显得有些“偏激”了。
不仅仅红色经典电影才叫优秀的中国电影,也不仅仅《一江春水向东流》才是“纯正的中国口味”,它们应该只是中国电影的片型之一。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判断,老电影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老艺术家们当然值得敬爱,但同样都只是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产物。某些老电影的技法未必适合今日电影的艺术表达,恐怕也不见得符合当下电影观众的欣赏趣味。可惜崔永元带有强烈个人烙印的价值观却有点陷于因循守旧,太迷恋过去而难以自拔。仿佛只有那个时代的影片才是好电影,改革开放之后的电影由于过于商业而成了“堕落”。
中国电影百年跟美国百年是不一样的,美国电影已经建立了很多的片型,它的路数都有一个标准。而中国电影的片型还没有建立,观众的口味乃至观影习惯也尚未确立。当下中国电影所走的道路没错,多元文化,市场调节,问题难免,但方向基本正确。纵使《手机》、《无极》(blog)(blog)有各种缺陷,它也是朝着适应市场方面做出了尝试。总不能指望坐在数码时代的全球村办公室里,却整天陷在昔日历史中“畅想”几分几角一场电影的那个时代庞大的几十亿票房,就实现中国电影的发展吧?
我尊重崔永元对老电影的感情,但他那些公开发表的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却带有太重的感情色彩。
实际上,由于过分偏执,这些对中国电影本来具有警醒意味的批评都显得有些扭曲变形,电影评论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从崔永元对《手机》的道德审判,再到之前叫嚣的“中国电影已死”,动辄扯起“挽救中国电影”的虎皮,出发点都是好的,没有人否认其对于中国电影的热爱之情。有人拍电影就得有人评电影,这对于电影业良性发展本十分必要,可惜如今大量评论陷于炮轰、叫骂,缺乏中肯点评及实质建议,这也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问题之一。崔永元对中国电影的热爱应该不仅用在对老电影的宣传上,亦不妨多提些建设性意见,而不只是玩笑式地畅想“大量引进国外大片让观众感到反感,这样才能让中国观众重新迷恋中国电影”。
□陈谷川(广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