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在启动全国范围省、市、县、乡四级党委的换届工作,恰在此时,电视剧《国家干部》热播,因这个剧的主线索也涉及换届选举,于是就有人说,这个剧的原著者和改编者很有预见和配合意识。事情当然不是这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凡能够深刻触及现实矛盾和本质性现象、其艺术形象的基础和戏剧冲突真正来自于生活的作品,它们本身就会带上某种敏感性,就经常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期然地遇到“呼应”和共鸣现象。《国家干部》正是这种作品。我们看到,《国家干部》的切入点很小,进去之后却堂庑甚大。它仅仅描绘了一个
县级市,写这个市面临换届,围绕市长的人选之争——在夏中民和汪思继之间,究竟谁得到拥护谁遭到反对,发生了许许多多复杂的故事。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该剧几乎触及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且看:农民减负工作口头上没人反对,执行起来却重重受阻;农药中毒事件发生了,按说案情很简单,却很难查出犯罪嫌疑人,或者查出了也一时不便动;为平民建造经济适用房的地皮,硬是被改换成了为少数人准备的高档住房区,谁要反对谁就引起“公愤”;公然违法的皇源公司,硬就是查不下去。凡此种种,足以让我们看到深隐在社会生活深处的某些矛盾有多么尖锐复杂,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无疑是代表着不同利益的人之间的激烈冲突。
《国家干部》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反贪剧”,也不是那种热衷描写尔虞我诈的“官场剧”,我认为它思考的问题指向了政治文明的大问题。它直面因改革深化而日益尖锐的干群矛盾;它从根本上研诘干部身份、干部体制、干部文化,追问作为“国家干部”应负的义务和责任,到底应该代表谁的利益;它真实地表现了在宗法文化背景下地方势力的可怕能量,写出了在某些国家干部中,一旦形成了既得利益群体和关系网络,会怎样顽固地、不择手段地抗拒政治民主化进程。如果说,在不少影视作品中,已经有力地抨击了既得利益者的惊人现象,那么在《国家干部》中,则是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张扬了作为国家干部应该具备的政治信仰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同时揭示出干部中既得利益群体的形成,正在严重地阻碍着改革的深入和政治民主化的步伐。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能够展示如此丰富尖锐的政治文化主题,在当今是少见的。
观看《国》剧,我一直在思索,它的震撼力究竟来自哪些方面?作为国家干部优秀代表的夏中民,其形象塑造的成色将会影响全剧的成败。我们上面所说的政治文化内涵,若离开了有深度、富个性的人物,恐怕只能变成苍白的说教。而且问题的难度在于,这种时代英雄或国之栋梁式的人物,在今天也许格外难以表现得好。我感到,王志文扮演的夏中民,汰除了作戏感,回到本色。这个人,一走进民众,就眉目舒展,有说有笑,如鱼得水;一回到“官场”,就显得孤独无语,高兴不起来。他的整个气质偏于忧郁。他的可贵在于,面对利益与正义,总是选择后者。这使他显得有点不开窍,不识趣,不灵活。他不是不知道官场潜规则的厉害,但他无所畏惧。看他在老上级、老同学华中从的百般诱迫下,懵然无知,不肯帮忙,不知配合,哪怕虚与委蛇都不会,我们不禁为他担忧,也为他的正直不阿叫好。夏中民的形象强烈的真实感,大大提高了全剧的感染力。
《国》剧对我的震撼,同时来自于它所揭示的深隐在我们政治生活中的某种危机。这种危机不是别的,就是干群关系的深层次错位和因利益引发的矛盾。在剧中,每一项正常的改革工作,都有可能被歪曲,被偷梁换柱,每一桩怪事的出现,又都有利益的影子在幕后闪动。事实上,该剧后半部,能否赶走夏中民已成为情节的重心。我们可悲地发现,坚持真理的人,却充满了危险。反对夏中民的并不是个别人。国家干部倘若脚不沾地,脱离群众,汲汲于个人私利,就有可能共同形成既得利益群体。这个群体有自己的思维、秩序、利益和运转方式,人民的声音会被日渐隔绝,人民的权力会变成一纸空文。于是,人民最拥戴的人,很可能是这个既得利益群体最不喜欢的人。剧中的夏中民,有魄力,有才干,能吃苦,长期泡在基层,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是罕见的政治人才,按说得之不易,应该加倍珍惜。但实际情况是,他的廉洁奉公和原则性让很多“干部”反感,不舒服,于是对他的提拔不断受阻,终至于竟在最合法的党代会选举中落选了,连普通委员也没选上。反对者们企图就此彻底断送他的政治前途,把他赶出登江。可见斗争何等激烈。这种既得利益群体,往往又是以地方宗派势力的形式存在着,以前市委书记刘石贝为首,织成了一张大网,盘根错节,密不透风。耐人寻味的是,反对者们阻止夏中民进入权力核心,并非出于某种个人恩怨或某个具体利益,而是为了“保住整个登江的干部队伍,保住登江的形势”,也就是保住他们整体的既得利益,不允许不代表他们利益的人掌权。某些国家干部走到了这一步,令人震惊。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原作者张平曾称他的这部作品是“一部现实小说,一部政治小说,或者可以说是一部有关政治的现实题材小说”。他给自己的这一“定位”是饶有意味的。在作家们普遍以远离政治而自许的情况下,张平却自称他的小说是“政治小说”,这需要勇气也需要胆识。要说当代中国文学有何阙失,依我看,正是有关政治的现实题材的创作比较薄弱,这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文学走向博大和深邃。其实电视剧创作的现状也是如此。事情正如张平在书的“后记”中所说,我们的文学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并不真正熟悉,对当今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政治形势并不真正了解,老百姓想什么,老百姓中间正在发生什么,也并不真正清楚,甚至对当今的政治架构和政治模式也知之甚少。由于不了解政治,不了解社会,自然也就无法描写政治和社会,恶性循环的结果,只能距离政治越来越远,距离现实越来越远。应该说,他的这一描述是符合事实的。对艺术而言,没必要所有的人都去写政治,研究政治,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学也好,影视创作也好,倘若在整体上远离政治,完全放弃从政治的大视角去解析社会人生,那将是一种可悲的偏废,那样的艺术是断难成大气候的。就这个意义而言,《国家干部》是当前荧屏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