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组曲》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够以一部单纯的文学小说来看,它的价值远超于此。它的背景是二战,巴黎大逃亡,而它反映、思考的却是整个人类的大问题———人类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以及由这些弱点加之人类本身的劫难。正如作者所希望的,历史事实、革命事实都蜻蜓点水般带过,真正深化的,是日常生活,令人感动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它所具有的戏剧性的一面。
如电影画面一样,主要人物渐次出现。国家博物馆馆长佩里冈一家,作家加布里埃尔·科尔特,银行职员米肖夫妇,收藏家查尔斯·朗日莱,银行经理科尔班和他的情人,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一样,在世界发生巨大裂痕,人类文明面临重大的洗劫时,各个阶层,包括巴黎平民、富有的资产阶级、农民、著名作家等在这种重大事件里的反应,展露出的人性的真实。如巴尔扎克笔下活灵活现的高老头、葛朗台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样,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也以老辣、锐利的笔写活了作家科尔特、收藏家查尔斯·朗日莱、势利的国家博物馆馆长夫人等几个人物的灵魂。
作家科尔特、收藏家查尔斯·朗日莱骨子里是一类人,“他们不是坏。他们只是不懂得生活。”他们只能生活在自造的自以为美的世界里。对于“美”似乎有一种洁癖:(科尔特)“只接受芙洛朗丝———他严肃意义上的情人———睡在他的床上,与他一起过夜(其他女人从来不和他一起睡),也只有芙洛朗丝有可能会知道他有多少张面具,知道在这睫毛和女人一般尖尖细细的眉毛之下,是怎样一颗与只剩了两个空空口袋的过气的风流女人无异的灵魂。”
在大逃亡中,他到处以著名作家的身份寻求特殊的待遇,“找市长,找宪兵,找议员,找署长,总之,找任何一个权力机构的代表偿还他失去的晚餐。”在他的司机看来,他是一个精神病,像他的脚丫子一样蠢。
查尔斯·朗日莱一向自诩为得到了极少数幸福的人,这种幸福来自鲁昂的大教堂,卢瓦河岸的城堡,罗浮宫,鄙视那些从来没有看过教堂、雕塑、绘画,“粗俗生存着”的可怜人,在他看来,家里一切东西似乎都闪烁着美的光彩。在逃亡中,他看到一些可怜的人群已经没有人样,仿佛溃散的畜群,他深感自己不属于那个粗鲁、残忍的世界。可是,这个平时只能在美中呼吸、浸润的人,在逃亡中,却暴露了一颗丑陋的内心:他残忍地欺骗了一对即将结婚的年轻人,偷走了他们的汽油,上了路。
狠狠地批判所谓的文人。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在手稿注释中写到这句话,这恰好可以解释她在小说第一部《六月风暴》中,为何在科尔特、朗日莱等人身上用了如此浓重的笔墨。
在第二部《柔板》中,正如音乐从狂风暴雨般的急板转向了稍微舒缓的柔板一样,节奏在这里慢了下来,更加从容,给了主要人物更宽裕的展现空间。德国军官布鲁诺住进了小镇上露西尔家,他年轻,清瘦,有一双很漂亮的手。露西尔是个没有爱情的女人,带着一颗从未被填满过的心。丈夫成为德军的战俘,她和厌恶她的婆婆生活在这个镇上最漂亮的房子里。在这所空荡荡的房子里,在一个阴郁的雨天,德国军官和露西尔一起过了一个宁静的下午。他坐在钢琴边弹琴,她就坐在他旁边,最让人心旷神怡的,是位于这充满敌意的屋子里,却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这份宁静,这份奇怪的安全感:没有人来打扰,没有信件,没有来访的人,没有电话……只有缓慢流淌的时间,完全人性化的种种存在,清淡、芬芳的红酒,音乐,长时间沉默、幸福……
德国军官远离祖国和新婚妻子,为了德军所谓的“集体工作的精神”来到法国战场浴血卖命,对于这种欺骗,他内心也承受着一种无奈的分裂。如果不是战争,他或许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和露西尔在一起的这段时间,他一直沉浸在创作的激情当中,他发现了二人之间的奇妙关联:和这个女人在一起,再有一点自由,一点安宁,我会成为一个天才,可以做一些大事情。
然而这是战争年代。爱情不幸是发生在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敌对国法国人之间。在露西尔打算献身于德国军官的前夜,一位农民杀死了分配在他们家的德国士兵,为了活命,他只能藏身在露西尔家。露西尔侥幸瞒过德国军官,只是悲哀地发现,因为这种隐瞒,她已经失去了对德国军官的激情。
“我请求您,作为对我的纪念,一定要尽可能地保全自己的生命。”
“因为它对您来说弥足珍贵吗?”
“是的。因为对我来说弥足珍贵。”
□小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