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为世界杯疯狂的这个月,一个叫吕克·贝松的法国人正自上海而北京,悠悠然在中国大地游荡。
时光总是能让许多感受在人心里变得怪怪的:比如再早几年,谁能想像《碧海蓝天》、《杀手莱昂》与《尼基塔》的导演,会跑到上海电影节或是电影资料馆亲自为中国的观众放他的第十部电影呢?再比如,又有谁会想到,今天跟这位殿堂级导演对话的人里,竟会
有冯小刚和徐静蕾(blog)……
不知道曾喜欢吕克·贝松电影的人里面,有多少接着喜欢后来去了好莱坞的吕克·贝松;又有多少,现在依然喜欢拍了《安吉拉》的吕克·贝松,依然喜欢在发布会上告诉媒体,《安吉拉》之后不再有“第十一部”(他坚决说,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的吕克·贝松?
吕克·贝松的后几部电影,不要说美国和法国,就是在中国的影迷中都有一些意韵无穷的非议。大家都会一边假装不置可否,一边提到《第五元素》制作上的“好莱坞化”;对于《圣女贞德》,口口声声“喜欢文艺片时代吕克·贝松”的人们会很聪明地提醒我们这部电影票房不佳;对于最近的《安吉拉》,我听到的最新评价是“不是艺术片”。
不知为什么,人们所注意所强调的那些,似乎与我自己从影片中看到的相差太远:在我看来,《第五元素》是用巨资和技术,堆砌出的一支“爱的颂歌”;《圣女贞德》讨论的,是一个灵魂的被选中与被遗弃,跟《基督最后的诱惑》是一种类型,但却比后者更人间更严肃,也更容易被误解;而《安吉拉》是一个梦,光与影的梦,主人公的梦,还有贝松劝人向善的梦。他说过:“我回来当导演,是因为世事变得越来越艰难,我希望能给所有人送去希望和爱。”
所以看到姜文在上海一帮老记面前跟吕克·贝松插科打诨的新闻——如果那新闻的描述不是经过记者断章取义的话——我更加地感觉到,吕克·贝松出现在中国是很古怪的。他来干什么?是陪一个“唐山籍的新北京人”跟娱记抖机灵还是陪其他“导演版的演员或观众”再多一次见报率?
对吕克·贝松而言,中国最好还是停留在他的想象里,而不要出现在眼前。就像对我们,电影永远是在影碟机里的,而不是影院或电影频道的那些。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