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娱乐大手笔专题 >正文

文隽:由“人”来决定兴衰的电影公司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10:00 南方都市报

  □我在现场●文隽专栏

  电影公司的兴衰,全由“人”来决定,而非制度!

  由邵逸夫爵士患病而引发的TVB被收购事件,将会是香港的一件大事。

  本来,一家上市公司或一家传媒机构易手,是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影响而令人仿佛有改朝换代的感觉。

  像英美这些西方国家,好莱坞任何一家电影公司有主席下台或接任,那块招牌始终不会变,公司的风格亦不会大改;至于金融集团,像汇丰银行,换上哪个大班,都会运作依然,股价不会因一个人的去留而出现强烈异动。

  因为,无论是电影公司还是银行财团,都是用“制度”去运行。就像一部机器,每个关键处都有螺丝钉,谁来控制开关掣,都不会阻碍这部机器的正常操作。

  偏偏中国人经营的影视生意,却全由“人”来决定兴亡衰替。随手可举出例子。建国前的大上海,所有电影公司都由那些老板的喜爱来决定是否生存,当时拍电影这行当,就像私人开餐馆一样,做得好与不好,全凭主事人的能力。易主后这公司就无以为继了。

  嘉禾公司经营了快三十年,在何冠昌先生离世后,名存实亡。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电影公司成立,新艺城是雷氏家族“打本”,他们本来是经营“九龙巴士”,顺便拥有戏院物业,因利乘便,组成电影公司自供自给,因此缔造了一个电影王国。但雷氏家族踏入九十年代,因地产生态变形,所以退出,新艺城三个创办人纵使仍在,这公司也停止了。

  还有是专门拍摄中产阶级趣味的德宝公司,老板潘迪生主要想利用电影的高知名度,推销他的高档名牌生意。目的达到之后,德宝也偃旗息鼓,不再眷恋。

  还必须要提到的是永盛公司,《赌神》、《追女仔》这些娱乐片,完全垄断了那个时期的香港电影市场。但当老板向华盛先生淡出之后,永盛也不复存在。

  连

UFO、BOB这些电影人组合的公司,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发展成一个有持久力量的品牌;那些完全靠个人魅力或力量的中小型公司,更加不必提了!

  邵氏的电影王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转型投入电视业。提到邵氏,谁都知道老板就是邵逸夫;同样提到TVB,人们依然把它当成邵氏电影王国的延伸,也就是邵逸夫的王国。这个现象,应该随着TVB卖盘而有所改变吧?

  本版所刊作品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联系转载、摘编者请致电(或发传真):020-87366515或发电子邮件至jackymail@vip.sina.com。侵权举报电话:020-87366226,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新浪网娱乐频道获授权独家转载本栏目文字,网络版地址:ent.sina.com.cn/f/yldsb/index.shtml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