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评论:七十年代异质电影 开启电影潘多拉魔盒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14:45 信息时报

  在上世纪70年代,电影行业突然爆发了一批异类电影。无论是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帕索里尼的《索多玛120天》还是《感官王国》和《卡利古拉》,都和上世纪60年代截然不同。血腥、怪异、极端、色情、变态、暴力造就了70年代电影的主要回忆,也开启了电影行业的潘多拉盒子。从此电影,肆无忌惮地奔向了人类的造梦领域,我们有多少想象,就能造就什么样的电影。

  当然,话还要从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说起。

  1 1971年12月20日,电影《发条橙子》(A Clockwork orange)在欧洲上映,引起渲染大波。电影上映不久,英国报刊报道,有青少年模仿电影剧情犯罪,更让社会极为不安。《发条橙子》就此在英国禁演。

  《发条橙子》改编自英国作家安东尼·伯格斯(Anthony Burgess)的同名小说,塑造了一个邪恶的小男孩。这个小孩表情邪恶,装扮怪异,戴着黑色圆顶的小沿礼帽,白色的紧身衣,扎着形状怪异的乳白色的橡胶腰带,值得提醒的是,他把一对假睫毛全粘在了右眼上,而这只眼睛正狠狠地盯着人们。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开始觉得他很坏,看到中间,又觉得他可怜,而最终,我们站在这个邪恶的小孩对面,感到分不清是非。前段部分,完全不用置疑,坏小孩Alex殴打可怜的老乞丐,与比利帮在废弃的赌场里群殴,驾驶飞车在公路上狂奔,闯进作家亚历山大的家并强奸他的妻子,这个坏孩子对社会很排斥是本能的:他拒绝上学,欺骗父母和老师,在街上闲逛,泡女孩子,可是,库布里克又给他了另一面:Alex说自己像天空一样蔚蓝,像小鸟一样纯洁,他爱唱《雨中曲》(Signin'in the rain,1952)的主题歌,无比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他不知邪恶,不知恐惧,不以恶为恶,而他后面被捕、审判,并在监狱中接受法律的惩戒,接受神父的忏悔辅导,最后接受科学实验的改造的经历,更让人不知如何对待这样一个社会的异类。

  2 70年代之前,电影中有侦探,有恐怖,有歌舞,有色情,但直到了70年代,到了朋克萌芽,精致完美的世界才开始有了暴力和色情的合适气氛。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摇滚发烧、反战运动和前卫艺术的兴起,都促进了城市阅读“异质”文化的土壤。

  “ 异质”这个词在20世纪,才由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集中阐述。简单总结巴塔耶的说法,所谓“异质”(hétérogène),就是指那些本质与周围事物完全不同的东西,他们是“不能同质化的”。同质的事物可以构成秩序,构成生产活动,而异质的东西将被“排泄”。反过来,同质世界只有不断吸收和转换异质世界,使其“同质化”,才能维系同质世界的存在。

  巴塔耶举个例子,食物对于人来说是 “异质”的,但是人可以通过咀嚼、消化和排泄等手段来吸收食物中与人体同质的部分,而把完全异质的部分从身体里排泄出去,被排泄的就是异质:粪便、汗、尿等等。癌症是典型的“异质”,通过异质结构(癌细胞)的扩散来瓦解整个同质世界(人类身体)。根据巴塔耶的研究,人类历史中的异质文化非常丰富,从臭名昭著的萨德伯爵的小说,到麻风病与鼠疫等重大疾病给欧洲城市建筑带来的改变等。

  3 《发条橙子》上映后,几乎暗示了70年代电影的一个转变。欧洲作者电影,甚至世界主流商业电影都开始吸收“异质”文化的创作价值和消费价值,从而塑造出各种不同形态的“异质”,反叛、色情、科技和异形大肆兴起。整个70年代的电影像上了发条,向着两个完全逆反的方向高速奔跑起来:一方面是对异质性的不断发现,以及对异质性对现实秩序所造成的批判认识,比如《极乐大餐》、《索多玛120天》、《感官王国》和《卡利古拉》;另一方面,异质性的外在形态在幻觉制造方面给电影商业创造了崭新的机遇,灵异题材和科幻题材逐渐兴起,世界电影开始进入了“异能”(surnatural)、“超人”(superman)和“异形”(alien)的时代,而德考拉(Dracula)、诺斯费拉图(Nosferatu)和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这些异质人物也在70年代得到了复兴。

  在某种程度上,电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对异质力量的描述表达了艺术家们对现实秩序的拒绝和对以科学理性占上风的现代境遇的反叛。

  4 关于异质电影,最鲜明的范例是吸血鬼。吸血鬼即意味着邪恶和死亡,最早来自欧洲的中世纪传说,相传他们有跟人相同的外貌,却有着跟人完全不同的本质,他们靠吸食人体血液而存在,生活在黑暗处而长生不死。

  1916年法国的路易·菲亚德(Louis Feillade)拍摄了世界上最早的吸血鬼电影(10个短片总称Vempires)并在巴黎上映,可怜的巴黎市民被活动的吸血鬼吓得目瞪口呆。“活动的影像艺术”给人们只能在书本和绘画中看到的吸血鬼制造了真实的,给他们穿上了外衣,让他们在黑夜的城市里飘游。菲亚德之后最著名的吸血鬼就是德国茂瑙(Friedrich Wilhenlm Murnau)的《诺斯费拉图》(Nosferatu,Eine Symphonie des Graunes,1922),人们对这个即可怕又可悲的诺斯费拉图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中的诺斯费拉图是“中性”的,他的邪恶和死亡来自他的本性,他对美好的事物具有致命的侵害,但这源于那种吸血鬼完全不同于人的独立性质。

  在吸血鬼电影史上,先后有几百部电影诞生,但继《诺斯费拉图》之后,吸血鬼电影的复兴是却发生在70年代,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的吸血鬼“重现江湖”,仅以著名的吸血伯爵德考拉(Dracula)为主人公的电影在70年代就拍了18部之多,多数拍自欧洲,而诺斯费拉图(Nosferatu)也在1977年被德国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成功翻拍。同时,路易·菲亚德的吸血鬼也在70年代的法国再次受宠,最有名的是让·罗兰(Jean Rollin)的吸血鬼电影。

  直到今天,电影仍然无法逾越70年代,近20年的电影中的异质形象都无法超过70年代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创造,从某种程度, 异质形象的出现来源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去了,它的繁荣也终不可挽回的一起去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