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让我们的周遭和安宁似乎无缘。你能想象和不能想象的,在秀场和短信的邀宠中,都会变得皆有可能,没有争议的另类解释好象就是“没有眼球”。
但是,说起吸引眼球的招数,从北京电视台宣布重拍新版〈红楼梦〉的那一刻开始,便从奔一直接生入奔三、奔四的级别。担心的,漫骂的随之而来,以经典的名义恶搞经典的图文没有任何预热也瞬间蔓延。
于是我对它突然产生了渴望:它会成为迎面奔腾而来的铁蹄吗?它踏过的秀场将会怎样的不同凡响,既然,我们已经不可避免的在电视上看到无数的“秀“了,在网络天地领教着翻天覆地的”恶搞“了,那我们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何不让这场游戏快一点”登峰造极“,何不让它真正的王者早一点出现。至少,北京台选对了一个主题,让所有的“秀”,刹那间在不比,就已经轮为了“鸡肋”;从开始就输掉了段位和眼球。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对它抱以革命性的渴望呢?
如果说05超女大乱了“娱乐圈“和歌坛的秩序,那么06〈的梦想〉、〈来卡〉以及〈超女〉就是赤裸裸围抢”猪肉“的一场霍乱。人们看到的是被出卖了的最初梦想和不经意间曾在05年存活过的真诚与感动。
但是,为什么人们在口水中依然选择着接受它,对它喋喋不休抱怨的同时却却依然的迁就和宽容,并且在骂声中乐此不疲?为什么?它是全民娱乐的欲望爆发的后遗症吗?还是特定气候和时机中衍生出来的收视习惯?
不管这些疑问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唯一不用质疑的,是当今电视传媒以及流媒体对眼球的饥渴,决定了它的存在是有硬道理的。
因此,“海选”红楼梦中人,实在是大胆而不失胆识的“创举”,首先它找到了一个既时尚又经典的对话大众选题,让自己随然不是最早介入“选秀”者,但却后发制人作到了更好。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意实在值得刮目相看。
其次,这样的选择与决择,对时下秀场的意义也非比寻常。它宣布了主流文化开始登场亮相主宰春秋。虽然同样使用“海选”,红楼的海选却更为惊天动地。如果节目的主创与策划不是笨蛋,以〈红楼梦〉的经典价值和大众关注度,此次“海选”恐怕用盛况空前也未尝不可。更重要的是,运做得当,它还可能用名著本身具有的文化张力提升“海选“,拯救即将被恶俗娱乐致死的人心。
红楼在我印象中被红学家把持于故纸堆实在是太久了。好象除了专家,平常的中国百姓谈红楼就要被当做是第一次进大观院的“刘姥姥“,甚至是急需要用马粪堵嘴的”焦大“。这种心态,久之就在国人心理落了病根了,好象,红楼是专属于阳春白雪的,”海选“必糟蹋红楼的论调就是老病在隐隐作痛。
经典是从民间的尘埃,历经市井磨难和人生冷暖中诞生的,把它放植民间,让普通民众用原始的激情重续经典的精髓,激活经典的魅力是件多么值得兴奋的事情。至于20多年前我们幸运的拥有过一版电视剧〈红楼梦〉,是否还有必要重拍,实在是不值得讨论的一个话题。自从曹雪芹留下了这部巨著的前80回以后,古往今来的红学爱好者们就没有放弃过自己要续出曹先生真正属意的后半部红楼的伟大梦想。
半部红楼就是中国文学的断臂维纳斯,它属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召唤和吸引,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用自己的才华幻想它的全貌。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需要。
重温经典,你同意了吗?反对也没关系,你慢慢做自己的工作吧。
重温经典,你准备好了吗?答案是NO也没关系,那就准备好了看别人的吧。
我可以预见,“海选“遭遇红楼,就如民女嫁了个状元,命运的转折点来了,混好了有无限的可能,当然最美满的结局就是夫贵妻荣,鸡犬升天吧。
前天,无意在网上看到了恶搞版的“新版红楼最强阵容“,担心糟蹋了经典的人一定会被诸如此类的东西刺激的不成样子,而把帐全部算在主办方的身上,我倒觉得,时下真的找不出不能被恶搞、被糟蹋的任何事情了。有人说现代人就是把恶搞当成了一碗”心灵的鸡汤“,在想喝汤的人眼里,谁都可以是那只倒霉的鸡。说不定,红楼做的汤就有巨毒,毒到非把胃切了不可。那就是我所希望的:大众审丑疲劳吧。能让审丑在这场前所未见的一试中过劳而死,实在是公德无量的事情。
所以,红楼不管你希望它梦回还是梦碎,从“海选“开始,从”糟蹋“开始,一定有看头。宫晶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