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如何面对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12:1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前段时间,冯小刚新作《夜宴》一直以其强大的演员阵容、不断翻新的噱头吸引着媒体和读者的关注。而今年的另一部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在紧锣密鼓地宣传,并已被列入美国电影市场的圣诞档。这两部中国大片再度掀起了国内影坛的新热潮。

  回想这几年来,《英雄》《十面埋伏》《无极》(blog)等大投资、大制作的国产电影一部接一部,让观众在应接不暇之余忍不住要问: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到来了吗?

  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听他阐述了中国大片的存在意义与未来走向、作为观众应如何看待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仍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奥斯卡

  无需看得太神圣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年有两部国产大片出炉——《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它们都要参与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角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举动?

  黄式宪(以下简称黄):对于奥斯卡奖,其实无需看得太神圣。曾两度拿下奥斯卡小金人的李安曾一语道破天机:“踩在人家的地盘上,得奖与否全凭人气和人缘。”

  所谓“进军奥斯卡”,其实只是走向海外主流市场的一个台阶。但是,有没有这个台阶,在市场上的斩获却是大不一样的。这样一来,奥斯卡就成了不少电影人难以割舍的一个巨大诱惑。《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亮点在于它首度创下了中国电影将于新年档期在内地和北美同步上映的纪录;而《夜宴》则突破了冯氏贺岁片只在国内风光的局限,至于拿不拿得到奥斯卡奖,主要是看影片品质以及市场运作,还得加上天时、地利以及“人气和人缘”。

  记:一些观众和媒体对国产大片提出了很多艺术上的要求,认为有些国产大片不好看,批评之声也是不绝于耳。

  黄: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年)为华语大片首开其端,张艺谋的《英雄》(2002年)则接力推出,再到陈凯歌的《无极》(2005年),也不过短短四五年吧,要求中国大片一下就臻于成熟和完善,未免操之过急了一些吧!

  以前有谁拍过大片?张艺谋、陈凯歌谁也没有拍过,如果要挑毛病自然不少。换一个角度来说,好莱坞大片不也同样如此吗?要是挑剔《蝙蝠侠》、《蜘蛛侠》《指环王》的话,毛病、破绽也是一大堆。但我们的大片在国内、国外的票房不仅反映了赚钱的能力,而且代表我们在全球化空间里是否拥有自己民族的话语权。张艺谋、陈凯歌的艺术片,早年都曾在西方得过很多奖,但充其量这只是个小众市场,只能获奖后在欧洲的艺术院线卖出一些地区版权,这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大局,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

  中国大片

  进军国际功不可没  

  记:什么叫“大片”?如何衡量一部大片是否成功呢?

  黄:大片的概念是从好莱坞“舶来”的。一位美国学者界定的大片特征是:必须是奇人奇事,而绝非日常琐事,“大抵是幻想或科幻与家喻户晓的西方神话画廊中的原型英雄杂凑在一起的混合物”,“它们被组装在一起,就像超级油轮、航空母舰或摩天大楼”。

  据此,中国大片的特征也不外三点:一是制作规模,包括大投资、高科技、强大的明星阵容;二是制作目标,跨民族、跨文化而进入全球性主流市场;三是看它在全球性主流市场上的效益和业绩。三者不可或缺,才能断定它是否成功。

  当我们谈大片时,首先不妨设问:倘若没有大片,中国电影将会怎样?如果没有国产大片,恐怕今天我们的市场上还是好莱坞大片称王称霸,国产小片将更加举步维艰。中国电影的产业结构重组始自加入WTO后的2003年,此前,好莱坞大片基本上占了我国电影市场份额的60%到70%。2004年,中国电影才第一次在本土市场上拿到了55%的市场份额;2005年,我们则拿到了60%的份额。与此同时,《英雄》、《十面埋伏》、《神话》等大片还在国际主流市场赢得了骄人的票房业绩,初步显示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对话的产业实力。

  而我们的华语大片,只是刚刚起步,正在全球化的空间里摸索着走自己的路。应当看到,大片是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前锋。假如没有大片,中国电影永远无法与好莱坞平起平坐。中国大片敢于跨出国门与好莱坞交手,这个功劳我看就很了不起。至于中国大片存在的不少弱点和稚拙之处,也是难免的。

  中国大片尚待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在与好莱坞的博弈中,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既要规避全球文化趋同性的危机,同时更需要保持和强化我们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记:请问,中国的大片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黄:国产大片最初都是由民营公司投资的,是冒着很大风险闯出来的一条路。像张伟平与张艺谋,也是从《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等小投资影片做起的。张艺谋在2000年以前,还是抱着“以小博大,坚守一方净土”的理念,可到了2001年,他就开始筹拍《英雄》了。这位拿了无数个国际奖的导演,为什么转而要拍摄商业大片了呢?因为,他意识到,只有大片才能让中国电影真正在国际上挺直腰板,为中国电影争取民族的话语权,在中国电影产业命运抉择的紧要关头,产生扭转国产片颓势的影响力。

  是非成败

  剖析《英雄》和《无极》  

  记:那么,你认为张艺谋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黄:从《星球大战》到《指环王》、《哈利·波特》,哪一部大片不是异想天开?哪一部大片又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底蕴?大片就是要看奇观,不能拿艺术片的标准来要求大片。武侠是中国独有的元素,张艺谋抓住了这一点,突出武侠精神。都说《英雄》有问题,可是老外一看,全被镇住了,因为他们没有见识过这样的东方奇观。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看对方的影片,其观影的效果往往是非常出人意料的。

  记:同样是大片,为什么陈凯歌的《无极》却遭遇了滑铁卢呢?

  黄:《无极》遭遇滑铁卢的原因则是颇为复杂的。中国电影产业化刚刚起步,华语大片进入全球主流市场也就四五年,它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陷阱、危机或挫折,谁都有可能撞上。李安的《绿巨人》会撞上,陈凯歌的《无极》也会撞上,谁都保不准有失误的地方。

  陈凯歌的失误是什么呢?陈凯歌显然是有眼光的,他发现了国产大片类型单一的问题(片片皆武侠);同时,他也看到了魔幻片在西方正走红,或许是由于这个缘故,他选取了以魔幻加武侠的叙事框架。然而,问题在于,他电影中的西方魔幻元素与中国武侠融合得并非恰到好处。外国人要看的是东方化的视觉奇观,而并不喜欢再看西方式的老一套的魔幻故事。《无极》的失败,显然在于东方元素的张力不够饱满,东方武侠的魅力不足,或许是未能将一个东方大片的故事说得地道、说得圆熟吧。

  不得不提的是,《无极》在今年初“冲奥”铩羽而归,这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教训。事先,《无极》的中国制片方对于美国奥斯卡的小金人似乎看得过重了些,一厢情愿地提出了“冲奥”的口号,实在是操之过急,不免心浮气躁。我认为,“冲奥”这一提法,显然将奥斯卡奖抬到了不适当的高度,在文化的国际认同和民族认同之间也尚未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自我心态的平衡。

  随后,《无极》又遭遇了美国发行方的毁约,尽管发行方做出了相应的赔偿,但这一“毁约”事件提醒我们,为走向国际主流市场,所谓的“借船出海”总是带有一定的被动性的,要想主控并做好本土电影的跨国营销,最根本、最牢靠的做法必须是逐步在国际空间找到“落地生根”的合作伙伴和营销渠道,对方应当是讲信誉、可信赖并长期共事的。从这方面来看,《无极》准备不够充分,进军国际市场带有一定盲目性。

  良性发展

  需要机制与特色  

  记:有人认为,在当今市场上,大片挤占了小片的生存空间,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黄:大片与小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拉动的,可以形成一种文化张力。要求大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无异于要求小片有“亿元票房”。

  随着大片在国际、国内票房上的成功,实际上激活了中国市场,引发了诸多民营企业对中、小规格电影投资的热情。去年中国电影的产量创下历史新高——260部,今年有望达到300部。以前以拍小片起家的年轻导演也逐渐跻身“中片”(投资1000万元上下)的行列。如王小帅《青红》贾樟柯《世界》陆川(blog)《可可西里》以及《向日葵》《恋爱中的宝贝》《茉莉花开》《孔雀》等。这显然与中国大片在市场开拓上的功绩密不可分。设若没有了华语大片,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前锋就会被折断。但单靠每年出三五部大片也并不见得就能救得了中国电影的全局,只有“大片、中片、小片”形成了良性的级差,互为张力,中国电影产业才能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大片固然有大片的优势,而中片与小片着力追求的则是文化底蕴和艺术个性,其优势在于深入开掘本土民族文化的“原点”及其“含金量”,凸显人文内涵的深度以及个性化探索,这是大片所难以取代的。

  但是,当下的市场是浮躁的、唯票房马首是瞻,并不具有受众分流、良性互动的文化稳定性。中片与小片多属艺术片,而艺术片的“小市场”则是需要以资金、时间和人气来培育的,倘若我们有的多厅影院肯拿出一个或几个厅来,定点式地、长年滚动性地放映优秀的艺术片,市场分流,票价分级,各自就都可以活了。在德国就设有国家青年电影基金会,每年都拿出一笔钱来奖励或补助放映青年导演作品的艺术影院,这笔钱就是一种国家的补贴。而中国至今并没有这种文化基金的补贴或类似的奖励机制的出台。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小片子,如《我们俩》《天狗》(blog)《光荣的愤怒》等,能够在电影节上获得好评,投放市场后却票房惨淡,为什么会陷入如此不堪的困局呢?当下的电影市场为何如此狭窄,只肯吃某些调侃、搞笑影片的“偏食”?市场的非文化、非良性的扭曲状态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难道都可以归结到好莱坞大片的头上便一了百了吗?并不如此简单,在我看来,进一步深化中国电影产业机制的改革,培育良性的影视文化市场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记:近年中国大片发展得很快,经验是什么?趋势又会怎样呢?

  黄:记得刚加入WTO时,著名作家王蒙曾指出:“中国文化人需要学习的,只是在资本中快乐地舞蹈。”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并做到“在资本中快乐地舞蹈”呢?当今的中国电影产业,继《英雄》、《十面埋伏》、《功夫》、《神话》、《无极》、《七剑》之后,又有《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还有《墨攻》以及正在筹备拍摄的超豪华历史巨片《赤壁之战》等等。在这些大片里,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以好莱坞为主体的跨国资本的渗透,这正是我们在新局面下遇到的新问题,我们该怎样来应对呢?

  说透了,就是不可盲从于资本短视的功利本能,不可牺牲我们民族的主体性而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而应当清醒地保持艺术家创作的主体性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要注重文化对资本的引导而不随波逐流。与此同时,文化还需促成资本的滚动与增值,达到文化与资本的双赢。

  华语大片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并不是没有问题,我认为,它与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模式渐渐呈现出趋同的危机,呈现出只注重视觉奇观的营造或提供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却往往忽略了对民族文化以及文化传统的深入发掘,在电影专业水准、艺术创新能力以及审美精神的提升上,则显得不能令人满意,从而招致了种种诟病。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新路,这就需要我们群策群力、花大力气,将华语大片锻铸为更具东方神韵和风骨、更具多元风格和样式特色的民族电影品牌。吴月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