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新锐唱片评审团专题 >正文

新锐唱片评审团:艾敬 知性女歌手的坐标(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16:53 新浪娱乐
新锐唱片评审团:艾敬知性女歌手的坐标(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艺人:艾敬(blog)

  专辑:艾在旅途

  厂牌:坚果文化

  时间:2006.09.18

  评分:★★★★

  简介:

  艾敬出身音乐/表演世家,演唱和舞台表演功力、经验都比较深厚,18岁时已考入东方歌舞团成为签约歌手。1992年,在香港音乐人刘卓辉及他主理的大地唱片的推动下,艾敬凭借《我的1997》一曲脱颖而出,风靡大江南北。并且在唱片公司的成功企划下,打出了城市民谣的新概念。1993年初艾敬首张专辑《我的1997》在大陆推出,加上在台湾和香港的成绩,这一年艾敬迅速在国内流行音乐界崛起。经过其后整整一年在大陆及亚洲地区的推广宣传,艾敬也奠定了自己在华语流行音乐界的地位。随后在1995年和1996年推出的《艳粉街的故事》及《追月》专辑,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分别成为当年度的最佳中文流行唱片,其中《艳粉街的故事》更是成为继《我的1997》后的华语流行新经典。《追月》以后艾敬更多地开始了国际性发展,创作上更多地与个人的旅行生活和感受为主。1998年末首先在日本推出了新专辑《Made in China》。但遗憾的是因为某些原因这张专辑未能在大陆发行。1999年以后,艾敬则在国内和国外两点上生活,在音乐事业上的步伐放缓。2003年艾敬带着全新专辑《是不是梦》重返国内华语流行音乐乐坛。该张专辑在制作的精良和创作的精致上前所未有,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非典事件导致了她这张专辑在推广宣传上的乏力后继,未能取得应有的效应。不过其中《是不是梦》及《你是我的天使》(特别为非典事件中的医护人员而作)凭着出色的内涵和旋律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流传。2006年9月,艾敬以5张专辑的厚度推出了《艾在旅途》精选集,收录了未在大陆发表过的《Made in China》专辑里的2首歌。

  总评:

  以艾敬的实力和资历,足够获封国内城市民谣的开拓者、知女歌手最早的先行者、唱作人及独立女歌手等等称号,早在1992年她就已经用《我的1997》征服了流行和人文两大领域挑剔的耳朵。她一直对自己音乐的制作和创作也坚持着比较高的标准。这从她后来到日本制作《追月》、在美国制作《Made in China》专辑及耗资百万制作的《是不是梦》专辑都可见她对自己作品的严谨。

  与国内包括港台的流行、独立女艺人相比,艾敬一直坚持着两个方面的优势:人文与旋律。她的成功不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这在这张精选集里,通过她自己各个时代作品的选择,可见一斑。但其实是不够充分的,有不少遗珠未能纳入其中,这些遗珠都已经够出第2张精选碟,比如早期校园民谣代表作《那天》以及《你的军装》、《情陷八九》、《你就是我的翅膀》、《黑猫白猫》、《不舍》、《异乡人》、《乎东乎西》、《你是我的天使》等作品。

  在首张专辑《我的1997》里不仅有艾敬对爱人的感情流露,同时也唱出了当时人们对香港回归的期待,是个人与时代的结合典范;《艳粉街的故事》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着百姓在时代变迁里的故事,《外婆这样的女人》更是泛着伟大母性之爱的光辉,以及罕见的童贞;《追月》专辑里都是她在海外游历的经验,梦想与现实交错;《Made in China》虽然因某些原因没有在大陆发行,但这次总算收录了其中两首作品,弥补了部分遗憾;最近的《是不是梦》专辑有着艾敬前所未有的流行潜质,而且即使是《你是我的天使》这样的颂扬SARS战役中英勇医护人员的公益作品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绝佳旋律。

  因此这张精选集,对于很早就开始挺她音乐的老乐迷来说,是一次时光的倒流和回忆;对于很少接触她的新乐迷来说,这是一个打开艾敬音乐世界的简易通道,它背后将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本土的、坚毅的、宽阔的、丰富的和平和的知性女歌手的经历,与聆听伴随的,不止感触,更有深度。

  分评:

  赤潮(乐评/巨鲸音乐网音乐内容创意组主管)

  正评:艾敬一直属于先行者,即使是早期拥有流行金曲的专辑,它们在题材上的丰富和视野上的宽广都是后来的女性歌手们所缺少的。与如今大名鼎鼎的独立女声像陈珊妮陈绮贞曹方(blog)、张悬等相比,艾敬无疑来得更社会更人文,属于承继了老派流行音乐“乐以载道”精神的一拨,不仅有个人的寻求、抒发,更有对外界的关注与描述,她的音乐历程也是随着时代而前进的,是超越了以个人情调为主的现今独立女声的内涵与意义的。而且可贵的是,作为大陆的创作歌手,一直都保持着非常优秀的创作能力,很多作品都是词曲皆佳,有着悦耳甚至是温柔和体贴的声音与美,力道也深厚。即使讲述个人的小情感,像《Sweet Summer Day》这样的Ballad作品,也丝毫不输于后辈(可惜的是未能收录进去)。

  反评:1、还有太多的好歌没有能收进来;2、星外星作为发行公司,在对这张唱片的包装制作上未够相等的级别;3、五色封面有抢钱的嫌疑;4、经典之作《外婆这样的女人》不是完整版,少了后面的儿歌哼唱,减色不少。

  尹亮(乐评/音乐周刊记者)

  正评:艾敬是国内女歌手里最元老、最纯粹、最独立的一个。在“知女”歌手被膜拜和推崇的今天,艾敬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知女”歌手的元老。不过,用“知女”或者“民谣”来概括艾敬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艾敬在坚守音乐信仰的同时,已经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从中国流行音乐的觉醒到今天畸形的多元化时代,艾敬就像一个坐标,代表了女性文化及流行音乐在时代里坚守的姿态和变迁的足迹。这张精选在今天也只适合认识和熟悉艾敬以及阅读和陪伴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脚步的听者。从《艳粉街的故事》、《我的1997》……《MADE IN CHINA》、《东京餐馆里的CHINA GIRL》……到《是不是梦》、《纽约纽约》一系列歌曲里,找回的不止是对艾敬的记忆和敬意,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为那些尚存理想和良心的音乐人提供一个反省的理由和证据。

  反评:时隔上张《是不是梦》专辑三年,艾敬推出这张精选,既及时又不合时宜。说及时是因为艾敬已经快走到被遗忘的边缘,说不合时宜是因为还有多少人会为音乐去重拾艾敬,真是个疑问。要知道,这不是一个用音乐表达理想和责任感的时代,虽然更想听到的是艾敬的新作品,但现在这样要求未免有些苛刻,但愿这张精选能唤回一些喜欢她的人吧。

  郭志凯(乐评人/ 中国互动媒体集团市场部经理):

  正评:这张唱片是对艾敬音乐生涯的一次回顾,“城市民谣女诗人”是乐迷送给她的礼物。唱片在时间的跨度有些大,音乐风格太多样化,很难让人说出那个时期的作品比较优秀。受国际化音乐影响较大,这也是她音乐上的一个共性,艾敬在十余年的时间里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音乐,这在内地乐坛上尚不多见,但从这一点来看,非常值得国内的歌手学习。被超女、网络歌手以及口水歌洗脑的乐迷很难领悟到艾敬音乐本身的寓意。当年嘻嘻哈哈演唱者《我的1997年》的那个女孩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曾记得艾敬是谁!这是歌坛的一种悲哀,很可惜这中间谁都没有错。

  反评:艾敬的演唱水准日趋完美,和以前唱片中的表现比较而言好了很多,但闭门造车式的音乐表现形式是这么多年制约她的一个瓶颈,市场方面的反馈就是向她提了一个醒。

  郭小寒(北京青年周刊记者):

  正评:艾敬一直是中国最有人文气质的城市民谣歌手,在她这近10年的人生旅行中,留下了很多真实而美好的生活印记,喜欢放低音量听着她的歌儿写点字看点书,那是一种温和浪漫的感觉。很高兴终于能把所有她的好歌集中在一张唱片里了,这张精选确实选得很精,她的歌永远不过时也永远不被大多数人认可,但总能感动那些灵魂一直在旅行的人们。艾敬在自己的旅途上越走越远,但留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怀念。

  反评:只能说封套真的很缺。

  王硕(乐评人):

  正评: 虽然艾敬把这张《艾在旅途》当作了精选集来发表,但对国内大多数听众来说,这更像是一张捎带着几首老歌的全新专辑。除了《我的1997》和《艳粉街的故事》之外,大部分歌曲都是我们未曾听过但却偶然听说过的。对于一个出过5张专辑并且不甘一辈子只靠一首歌赚演出费的人来说,面对这种状况确实有些尴尬。不过对于这张精选,倒是个好事儿,最起码不会让那些消费者因为听过的歌太多而在掏钱时犹豫不决。其实许多人的精选都在于怀念,但艾敬的精选对大多数内地消费者而言,则是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艾敬接受采访的时候经常说,国内听众提起她的时候只知道《我的1997》,所以通过这张严格按照出版时间排序能让人听出这些年她心态上的变化和音乐上愈加追求旋律和制作上逐渐精良的趋势。

  反评:基本没有。

  冯涛(乐评):

  正评:听这张精选集是一次温暖得回忆,高中时代曾经等在收音机旁收听她的歌,并且录下来随身听。到现在成长了,她已经融化在记忆里,再听是温暖的,同时也是平淡的,就像过去的岁月。

  反评:既然已经退出,又何必再回来。明知道今时不同于往日,那个知性年代已经过去,听这张《艾在旅途》,个人感情因素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没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是不适合也绝对听不出感觉的。而且对即将出嫁的艾敬来说,这次回归更像是对自己一段人生的总结性发言,跟音乐的关系不大。

  郭志凯:《艾在旅途》 迷失的艾敬找不到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82,000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