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10月12日,中国现代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严肃音乐的10月狂欢——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这是惟一的一场中国作品音乐会。
不仅如此,叶小纲、谭盾、郭文景、瞿小松、张丽达、陈怡、周龙,参演的7位作曲
家,都是中央音乐学院77级作曲系的毕业生。这不是巧合,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同学聚会。
《你别无选择》20年再聚首
没有比这更炫的同学会了。
当年,陈凯歌他们电影学院78级的毕业十年同学会,固然也是风云际会、慷慨激昂,但毕竟不可能现场轮着每人放一部电影。显然,作曲系同学欢聚和碰撞的方式更内敛,也更激情。对照他们青年时代在刘索拉小说《你别无选择》里的文本形象,又多了几分戏剧化色彩。
1985年出版的这部中篇小说,几乎是其后五年间所有大学生和文学青年的必读之物。书里那群才华横溢、放诞反叛、个性极端的人物原型,就是10月12日这场超级同学会的主角。
在为音乐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那些20年前除了天分和疯狂一无所有的穷学生们,如今个个顶着国际成功人士的光环现身会场。当年的“四大才子”中,瞿小松的外号叫“狼”,现在有着光鉴的秃顶和温柔的胡子,一副平和隐者的尊容;叶小纲,受女生欢迎的“靓仔”,今天的全国政协委员,念发言稿驾轻就熟;曾因为私自结婚在快毕业时被劝退的猛人郭文景,已从中央音乐学院系主任位置卸职几年,圆溜溜的肚皮挡不住大开大阖的才子样;另一名才子谭盾眼下在少林寺忙活新“概念”。一班熟得不能再熟的同学们,裹挟着时光和彼此的秘密而来,端庄地面对着新闻界,并冲台下一位特殊的女士投去微笑,她就是这场聚会的始作俑者,他们的同窗刘索拉。
2003年,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邀刘索拉策划一场音乐会,这场“假公济私”的同学会于是有了种子。2006年4月,德国举行的中国文化节期间,由德国现代室内乐团排演了这场主题为《你别无选择》的音乐会,在德国各地进行了四场巡演。首演时刘索拉哭了。
这次,同学张丽达受托为音乐会写了一部新作品《线和激情》。在为作品写的文字中,张说:“我们曾在操场上围成一圈玩贴膏药的游戏,幽默而疯狂地追赶。”“如今我们都实实在在地站在大地上,这样地欣赏着彼此。”“各种乐器不同性格的突出演奏,正是我全体同窗的影子。”
成功并失败的音乐现场
这场不同寻常的充满了感情和纪念意义的音乐会,作为同学会注定令人赞叹,而作为音乐现场,观众的反响如何呢?
郑剑是一名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偶然得了赠票来的。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现代音乐的演出,也是第一次听到那些作曲家的作品。上学的时候,他经常去看摇滚现场,也曾经尝试过一次看古典,但是在剧场睡着了,以后就没敢再试。
郑剑从头至尾全神贯注看完演出,整场音乐会的可听性让他吃惊。“我以为会睡着或者难听得坐不住,可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比起我在酒吧听过的一些实验性的声音作品,这些绝对算是音乐啦。”郑剑最感兴趣的作品是陈怡的《气》,和瞿小松的《草书》。“我觉得这两个作品的名字应该换换,听起来陈的更“草书”,瞿的“气”若游丝又连绵不断。还有那个谭盾的‘7654321’,有点像晴雯撕扇,用得新奇。”
可对乐评人刘雪枫来说,这个夜晚就不那么对头了。刘雪枫是在最后一曲《钟鼓楼》结束之前退场的。“我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天之后,每当他想要形容一个东西不伦不类或者有某种说不清的尴尬的时候,就会说:“就像那晚的演出。”
刘是冲着中国最高水平的现代音乐作品而去的。私底下,他和当晚的一些音乐家是很好的朋友,德国乐手的演出质量很高,但是作品让他失望。“相对来说,从灵感讲,谭盾的不错。如果乐思发展再扎实一点,结构再紧凑精练一点,更好。叶小纲的《马九匹》是他最有名的室内乐,但是旧作,放在10年前还是很可以的。张丽达的虽然是新作,技术上很出色,标准的贝尔格和威伯恩的风格,而且有自己的扩展,但今天听这样的东西还是觉得老。瞿晓松的作品里灵感偶尔出现,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过实。周龙、陈怡,都是曾经不错的,再进步很难。最烦是郭文景的《为六面锣而作》。中国作曲家太喜欢在打击乐上做文章,我对这有看法。打击乐高手的表现力永远是你无法想象的,作曲家把注意放到这上边完全没有意义。”刘雪枫表示,从亮相作品看,这个音乐会应该早十年来做,那就意义不一样了。
而最终使单纯对作品的失望演变成尴尬的,是音乐会那种隆重热烈、弹冠相庆的气氛。刘只怕这次演出所形成的兴奋,又够中国音乐家们“致幻”半年。 ★
★ 本刊记者/曹红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