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评论:“恶搞”也要许可证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10:58 新民周刊

  “恶搞”,源自日文,发音“Kuso”,又音译为“酷索”、“库索”等。最初以图片形式出现,其基本手法为:通过Photoshop等电子计算机制图软件,将图片篡改,在互联网上发布。篡改对象一般为经典名画、著名商业广告画、电影海报、重大新闻报道图片,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一批经典的“酷索明星”,他们的形象反复出现在不同性质的图片当中,如“小胖孩”、“猥琐男”、芙蓉姐姐,乃至美国现任总统布什等。21世纪的最初几个年头,“酷索”很快也渗透到其他领域,音频、视频作品开始出现。其手法与酷索图片
类似,即替换和篡改经典的或流行的歌曲和影像。著名的恶搞图片作品如《Titanic:中国2000》、《古惑仔之城管当道》等,恶搞音频作品如《保卫祖国》、《吉祥三宝之馒头版》等,视频作品如《新闻联播之搞笑版》、《后舍男生系列》等。

  “恶搞”,从根本上说,属于“大话文化”现象之新变种。“大话文化”的最初阶段是对“原典”电影《大话西游》的迷恋和模仿,在互联网BBS等媒体上以大话的方式来瓦解经典文化和互相逗趣,或各式各样的以Flash和Power Point形式出现的影像作品。“大史记”系列视频作品的出现,将这一新兴文化现象推到了“艺术”的高度。《大史记》、《粮食》、《分家在十月》等一系列恶搞视频作品,是胡戈式恶搞的先驱。作者熟练地利用了计算机视频制作技术,对一批经典的影像作品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显然出自专业人士之手。“大史记”系列,是互联网娱乐文化新时代到来的重大信号。而胡戈的名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出现,则是恶搞时代的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普通网民成为“恶搞”的主体,并通过“恶搞”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立场。接下来,“恶搞”作品频繁出现:《春运帝国》、《鸟笼山剿匪记》、《闪闪的红星》……

  “恶搞”有着“大话文化”的基本特征:通过挪用、剪切和拼贴的方式,对经典文化母本进行形式篡改,以戏谑性模仿的方式,瓦解母本的意义,同时,用一些现实性的内容对母本进行内容和主题的偷换,对母本和其派生的现实主题有着双重的解构功能。人们已经注意到“大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叛性和颠覆性功效,“大史记”和“恶搞”同样具有这样的功效,并且,由于影像艺术本身的表现力,使得在解构的强度上更胜一筹。这种解构性,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经典的颠覆性的冲动,也是在相对局促的文化制度下的人们,对现实的曲折而又机智的批判策略,也彰显了互联网时代民间文化的旺盛的表现力和原创性。尤其是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样的作品的出现,表明大陆的“大话文化”已经发育得相当成熟,完全可以跟其他媒质的原创性文化形式相媲美。

  恶搞作品对既有经典的颠覆性改写或戏谑性模仿,将现代反讽艺术变成了一种日常话语行为。尽管其中鱼龙混杂,但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的局面。然而,互联网网民尚未来得及清点他们的收获和充分领略娱乐时代的喜悦,权力的秋风已显出肃杀之意。日前,有消息称国家有关部门拟制定有关法规,规定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利用一切视音频摄制设备“拍摄、录制的,由可连续运动的图像或可连续收听的声音组成的视音频节目”,均需向该部门监管机构申请“许可证”,方可发布。此消息一出,引起舆论界和互联网一片哗然。这一条例如果得以颁布和实施,也就意味着诸如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网民自拍的DV作品,后舍男生的演唱作品,等等,统统要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管制。文化监管部门的有关官员称,此举在于遏制互联网日益兴盛的“恶搞”之风。

  文化官员将“恶搞”斥之为“卑俗”,对“恶搞”的反经典的美学品格加以诋毁,引起互联网网民的强烈不满。但这是不是“不对称的对抗”?文化管理者借助垄断性的文化权力构筑起来的正统的美学堡垒牢不可破。脆弱的民间表达空间将变得不堪一击。撰稿/张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