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评论:《毕摩纪》的启示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15:16 新浪娱乐

  近年来,“人类自然遗产”,“人类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个词也越来越多地为世人关注和重视,各种保护措施也纷纷出台。但我有注意到,这些遗产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地对它们加以保护,毕竟它是处于变化和衰亡过程中,绝非我们的主观意愿所能左右的。但是另有一种方式,既活动影象的纪录方式,是可以将上述三类人类遗产作永久性的保存,非虚构的纪录片正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中国的人类学纪录片创作者郝跃峻,孙增田,康建宁,梁碧波已经作出过很多的努力,并留下了一批作品,应视为一种文化遗产的存
留。

  导演杨蕊,长时间在凉山地区对现存的彝族毕摩进行社会调查,之后带了一个颇大的队伍去对当地的招魂毕摩。村官毕摩和咒人毕摩做了纪录片式的纪录,这就是这部《毕摩纪》。

  美国的弗拉哈迪,法国的让鲁什,日本的小川绅介等人类学电影先驱者的作品和理论,对杨蕊这位学习纪录片的青年无疑是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是由于题材和内容的特殊性,《毕摩纪》不可能照搬前辈大师的做法。影片的结构是松散的,仿佛是一个互无联系的彝人生活场景,歌手曲布的归乡,并没有作为主线而引出几类毕摩的生存困境。这种并非纯原生态而是有选择甚至有作者安排的纪录方式,以非常稳定的机位拍摄,更能体现历史的凝重。

  作为一个外来人,要对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一种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文化现象作出准确而清晰的描述,并且还希冀由此达到民族心理深层次的探寻,谈何容易!作为一个纪录片作者,杨蕊很认真地找了许多相关的人调查,这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混混沌沌的无序现实生活中,纪录片作者要建立自己的秩序,以便更好地引领观众去读解并发现一些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对任何纪录片,总是见仁见智。我看了五遍《毕摩纪》,每一遍都象是给了一闷棍,说不出所以然。奇怪的是,它让我还有愿望要再去看,再去想,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看不明白的东西就必定不好。只要记录的内容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先保留下来,让后人去解秘,这是一件好事。我听说国外人类学研究者对《毕摩纪》很感兴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有意收藏此片。我猜想外国学者也未必完全看懂,但我相信他们必定发现了《毕摩纪》隐含的价值。

  大多的纪录片观众都喜欢看纪录片中真实发生的故事,而《毕摩纪》中的“故事”却是通过人物讲述或隐含在诸多生活细节中的。我们要对此类纪录片给予宽容的态度,耐心去看,必有收获。毕竟这部作品是为中国的人类学纪录片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6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