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冉平:《剃头匠》黑暗中的笑声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09:29 新浪娱乐

  这是纳博科夫一部小说的名字,我觉得借用在这里做题目比较合适。

  前两天在清华放映《剃头匠》,我和导演、摄影在观众席中(看第N遍)。黑暗中听到背后时常有笑声和议论,口气是中年人,不像老师,估计是外面家属来蹭电影看的,他似乎挺开心,说话不管不顾,不怕旁人厌烦。电影散场后学生反应热烈(或者叫做比较有兴趣),按规定的程序我们到台上与大家交流。问题无非还是那些:怎么想到择这样的题材,采用了
这样的手段,试图反映什么,揭示什么等等之类。总之,大家想就这个影片谈谈艺术和人文关怀,对商业大片日盛的情况下,还有人拍这样的片子表示赞赏。我在台上,回答一些问题,没有看到那位在暗中嘻笑的中年人,肯定早就走了。那人无疑是讲求实惠的:鸡蛋已经吃完了,蛋是哪只鸡下的?为什么这样下而不那样下?人家没兴趣。

  我们一本正经地给大家解释这颗鸡蛋的来由和孕育的过程,不是辞不达意,就是言不由衷,所谓打哪儿指哪儿,不独我们几个,这是我们时代的特点,大家都这么做,为宣传推广,也是一种时尚。出来的时候有一位面容姣好的女知识分子忽然问我,影片内容是不是脱胎自那部电视纪录片?我说不是,编的,根据采访想象出来的。

  显然,她不满意我的回答,我也来不及多作解释,就这么过去了。事后我才理解到她的问题的核心:有关这部影片的精神气质,和那部纪录片的根本不同在哪里?细一想真的有点颇费思量。可惜那位女士不在了,我只好在这里做些自问自答。

  纪录片如实地反映了靖大爷和他的老伙伴们的生存状态,没有居高临下,不煽情,也没有试图贴近一些热点社会问题,这是它的可贵之处,给人感觉客观朴素,亲切真实,另外有一点点伤感。这是它基本的精神气质。《剃头匠》不是,说到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幽默,幽默是电影《剃头匠》精神气质。故事的核心是,一位老人要自己为自己安排一个体面的、离开人世的方式(所谓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走)。这件事本身就有点不可思议,甚至荒诞。怎么可能呢?他九十多岁了,孤身一人,死神随时可能把他招走,而他又不想麻烦任何人。但敬大爷的逻辑不仅在《剃头匠》里成立了,而且贯穿始终。死亡不可怕,衰老不是问题,所有这些都变成了一连串令人发噱的细节,比如请人画一张让自己中意的遗像;比如给殡仪馆打电话预约;再比如对着录音机讲述“生平简介”等等之类,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当老爷子认认真真把这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他并没有死,只是座钟停摆了。生活依然在继续。影片结束时他的混帐儿子发现了父亲的秘密,愧疚之余给影片注入了一丝世间温情。那场面设计仍然是令人发噱的。够了。仅此而已。创作者想说的也尽在其中了。

  可是鸡下完蛋总要“嘎嘎”几声,引起他人注意,那是炫耀,不是对蛋的解释——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形态。它只希望食客有所触动,尝到幽默的味道。我敢保证,学生们是被触动了,只是他们没有笑出来,他们的问题很严肃:那只猫象征了什么?那座钟代表了什么?创作者的动机,手段?等等等等。真是惭愧,我们的幽默表达的不够充分,顷刻间被艺术、人文这样的话题遮盖了。在清华礼堂美丽的穹顶下,我一边倾听学生们的问题,一边思念那位黑暗中嘻笑的中年人,我在他的笑声中多少感觉到了某种安慰,同时,也听出了生活的幽默。冉平/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