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深圳商报:这样的大片能得奥斯卡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0:19 深圳商报

  2007年,以《夜宴》与《黄金甲(blog)》为代表的“中国式大片”又踏上了“冲奥”之路,得到奥斯卡的承认,仿佛成了中国电影的终极梦想。

  《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的成功,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使得中国的第五代导演愈发顽固地向奥斯卡这个仅余的未攻克的堡垒大举进军,而武器便是愈来愈大把的银子,再加上一张“古装+武侠”的不变面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英雄》《十面埋伏》《无极》(blog)、《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国式大片”组成了一个“申奥梦之队”,够资格的都是“亿元俱乐部”的成员,成本在此以下的小片?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奥斯卡,美国国内的一个电影奖项,既非国际电影节,又非影响力最大的电影节,却成为中国某些第五代导演的梦魇。

  为什么我们的“中国式大片”势必“申奥”?又为什么一次次铩羽而归?屡败屡战的“中国式大片”到底能得奥斯卡吗?

  拿了奥斯卡能改变什么?

  奥斯卡,被北京电影学院80多岁的周传基教授戏称为“美国的金鸡奖”。他说:“1984年我到纽约大学访问,座谈时遇上《午夜牛郎》的编剧,他说,我告诉你什么叫奥斯卡,就是‘the best of the worst’,最糟糕的最佳影片。”

  中国电影人征战奥斯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5年美籍华人黄宗沾以《玫瑰纹身》一片荣获第28届最佳摄影奖之时。在之后几十年里,中国电影一直与奥斯卡绝缘。直到1988年《末代皇帝》在第6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美工9项大奖。

  这一荣誉点燃了中国电影人的奥斯卡梦想重燃,让他们在之后十几年的时间里猛攻奥斯卡,其中以陈凯歌、李安和张艺谋最为引人注目。三位导演中,李安最早完成自己的奥斯卡梦想,他以一部中国武侠风格的《卧虎藏龙》获得2001年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四个奖项。随后又在2006年凭借纯正西部牛仔风格的《断背山》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短短5年,李安就从好莱坞的“外来户”成为最有权力的导演之一。李安的成功,无疑给了中国导演一个启发,就是以奥斯卡为敲门砖,最终进入好莱坞的主流层面,才能在这块汇集了全世界最一流电影公司、最一流编剧和最一流明星的地方呼风唤雨。《卧虎藏龙》在拿下奥斯卡之前,在美国的票房并不高,在拿奖之后才引起观众的兴趣,它最终在美国的1.25亿美元票房,也给了中国导演一个希望。从《英雄》开始,“中国式大片”的投资呈几何增长,就拿《黄金甲》3.6亿这样的成本来说,在国内票房至少要有七八个亿才能收回,而现实情况是根本不可能达到,因此惟有寄望于海外市场,这时候,得到奥斯卡奖就成为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但是,拿了奥斯卡不等于能进入北美市场,对奥斯卡最受用的不是美国观众,反而是亚洲观众。影评人周黎明(blog)说:“奥斯卡外语片在美国本土不具有票房号召,只有最佳影片有30%的票房推动。”中国导演之所以拼命要拿奥斯卡外语片,是因为它对美国以外的票房,尤其是日本,有很大推动。相反,北美市场对于中国电影的态度,完全不像对中国菜那样放开怀抱。美国著名的《综艺》杂志将中国电影放在另类,好莱坞发行中国影片只是为了吃中国市场,美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讲述方式完全不理解。最卖座的华语片里,《卧虎藏龙》北美票房是1亿多美元,《英雄》是5000万,第三名《功夫》只有1000多万,三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中国大片至今没有真正打入北美市场的案例。

  怎样才能拿到奥斯卡?

  想获得奥斯卡外语片奖在理论上并不困难,周黎明介绍说:评委有5900人,要求每个人至少看5部提名影片才有资格参加评奖。而大多数人是没时间看这么多片子的,中国的奥斯卡评委有张艺谋、巩俐、李安等人,他们很少参与,只有卢燕这样的老年评委才有空,这就导致了奥斯卡外语片评审口味在几十年里都比较统一,反倒是评选最佳影片时,参与人增多了,标准更不好捉摸。按概率计算,只要有100人投你的票,就有可能得到最佳外语片奖。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因为评审要验过电影票存根才能证明确实看过此片,他们又都是好莱坞的老明星,送钱对他们是侮辱。只有宣传到位才是唯一办法,但又不能宣传过火引起反效果。

  尽管评审标准一贯制,还是很难确定哪些片子会得奖。周黎明说:“15年前《千里走单骑》很有希望,它有温情。可前几年同样温情的《天使爱美丽(blog)》就输了,打败《英雄》的《走出非洲》并不是很优秀,只是它讲犹太人故事可以多加20分。如果前面有同类型片种得奖,第二年就得不了奖,《七宗罪》就是因为之前有《沉默的羔羊》。

  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紧随着《卧虎藏龙》之后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不能获得奥斯卡青睐,紧随《指环王》之后的《无极》也不能沾上奥斯卡的边,甚至即将分别代表中国内地和香港“申奥”的《黄金甲》与《夜宴》的前景也不乐观,因为这两个片子的背景和剧情都实在太相似了,在美国人眼里,难免把它们搞混。

  再回到《卧虎藏龙》,它为什么能获得奥斯卡的青睐?因为它蕴藏的是东方传统的理性之恋与西方张扬的奢欲之情的融合韵味,而这种情感的巧妙处理,恰恰就在西方人对爱情理解的最能够接受的切入点上。与《卧虎藏龙》类型相似的《英雄》虽然包装了许多爱情,实际上却要说一个非常严肃的家国天下的议题。台湾知名电影学者焦雄屏女士说:“《卧虎藏龙》的人物虽然起于虚幻,但确实是有血有肉、富含感情的角色。反之,《英雄》的人物虽然谈出了惊天动地、飞沙走石的爱情,其角色却宛如纸版刻出的平面人物。”

  片子大了一定能拿奥斯卡?

  陈凯歌在《无极》上映前很有针对性地说过:“好莱坞电影占了大份额,我们的电影明显不具备竞争力,所以现在最基本的任务,是必须做出有竞争力的电影。”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有竞争力的电影?《无极》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然而,把它放在电影院里能竞争过《指环王》吗?被美国片商退货的现实已经给了陈凯歌一个答案。

  “大片申奥梦之队”的导演们,错误地把“大”当成了赢得奥斯卡欢心的首要条件。

  作为榜样的好莱坞电影,它的制作原则与商业战略有本质联系,其中的一大原则是故事清新自然。不论怎样诡异的特殊情形都可以掺入日常生活元素,不论什么样恐怖的怪兽和异类都可能被赋予正常的心理轨迹,什么样的异域他乡都会容纳进中产阶级的行为规范,这个原则在《E.T.》、《肖申克的救赎》、《泰坦尼克号》、《金刚》中都可以见证到,甚至在《黑客帝国》虚拟的一个社会中,所包含的还是现实社会中应有的构成与表现。

  最早尝试制作大片的起点被美国电影研究者库泰认为是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是北美第一部收入过亿的电影,但它只是经济上的一个分水岭,《夺宝奇兵》才真正开创了商业大片的美学:音乐的纯粹性,可以独立演奏;角色考究的外表;人物的平面化,抵制复杂化人物,通过风格化的服装和简单的举止解释角色性格;镜头视角的不断改变。

  奥斯卡虽然曾经把最佳影片奖给了《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大片,然而,并非所有的大片都能赢得奥斯卡的欢心,奥斯卡的标准,随着时代不断改变,近两年开始青睐小制作影片了。在2006年的第78届奥斯卡上,最佳影片是小制作的《撞车》,最佳外语片也是小制作的《黑帮暴徒》。相反,无论各方面都堪称大片的《金刚》根本没有获得提名。让李安获得最佳导演的《断背山》,也根本不是“中国式大片”的那一套。低成本影片成为奥斯卡的大赢家,无疑给深怀“奥斯卡”情结的中国导演上了一课:奢华并不能帮助他们走向奥斯卡,中国影片现在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内容。

  现在身在美国的周传基教授,曾经是张艺谋、陈凯歌的老师,他说:“大片在美国,叫‘BlockBuster’,‘重磅炸弹’。即便在美国,大片也是极有限的,大片也不可能保证部部都挣钱。所以这个东西从经济账来算并不是好玩的。美国有些评论家把‘重磅炸弹’政策称为饮鸩止渴。我觉得中国并不需要搞什么大片。想发横财还是怎么的?中国就是做低成本的影片,把自己的民族风格做出来,这是好东西。外国谁认你这大片哪?拿出去笑掉人家的大牙,还吹嘘什么北美盛赞,我到现在也没听说有谁赞你这部影片。”

  我们的大片缺什么?

  一张奥斯卡获奖名单摆在面前,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人”,都有故事中人的灵魂在跃动。或许俗,或许太过脸谱,但那里面的“人”却呼之欲出,鲜明动人,不论独立制片或者大制作,不管东方导演或者西方新星,不论这里面是不是有均衡,有利益之争,谁得到奥斯卡,都是“人”得到了奥斯卡。我们已经看了很久没有“人”的电影,《英雄》、《十面埋伏》、《无极》,都是如此,那里面不但没有“人”,还反对“人”。

  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郝建说:“在这个最根本的原则上,中国的几部大片都犯了规。我们的导演都不太甘于叙述常情常理,在商业片中不首先照料好故事,而是力图阐释自己的观点,成为伪思想家,这是反商业片语法的犯规。因此也就必然导致第二个犯规,不顺应基本的常情常理,对人情伦理没有肯定和发掘,离开了人之常情去挖掘新思想,且不说一个电影是否力所能及,这起码就失去了观众的情感基础。”

  我们回眸张艺谋与陈凯歌的电影,从他们早期细致简朴的风格一路走来,到现在越来越趋于华丽外表和色彩的绚丽展示,导演们似乎越来越漠视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与生活本身的内涵。

  从美国之外的包括威尼斯、柏林、戛纳等几个影响广泛的电影节近几年获奖作品情况来看,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在写实题材中展现丰富的人性,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创作的主导价值取向之一。相比之下,近年中国导演的大片偏离现实主义题材远矣。中国电影发展要想迎来广阔的空间,光靠外形奢华而内容苍白的“大制作”,明显是不行了。毕竟,打动观众与评委的,是能够触动人们心灵的故事,而不是钱堆出来的华丽的外壳。

  李安对中国同行的一番委婉劝告,似乎应该能给这支“申奥梦之队”一点启发:“我觉得大家可能有点急功近利,在压力下有点好大喜功,要一下子跳到西方电影的前面。可是大家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中国的电影100年和美国的电影100年是差很多的。不可能一下子跳过去。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好莱坞,片型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在国内,片型和观众之间一直缺乏约定俗成的关系,观影习惯还没建立,导演再有才华也没有用。电影是集体创作的智慧。我其实很同情国内的同行,又要得奖,又要卖座,道德上又要受许可,又要探索人性。全世界100年来也没有人做到这样的电影,我觉得大家需要耐心。文化正在转型,我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规则。电影其实拍的不仅仅是电影,盖大楼可以要求速度,文化可不行,需要耐心。”

  中国影人的奥斯卡之路

  ●1955年黄宗沾凭《玫瑰纹身》获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摄影奖。

  ●1984年吴汉凭《杀戮战场》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1987年苏聪凭《末代皇帝》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原著奖。

  ●1990年、1991年张艺谋凭《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两片连续两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3年陈凯歌凭《霸王别姬》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3年顾长卫凭《霸王别姬》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

  ●1994年李安凭《喜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5年李安凭《饮食男女》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1年李安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谭盾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鲍德熹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叶锦添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2003年张艺谋凭《英雄》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5年赵小丁凭《十面埋伏》获最佳摄影奖提名。

  ●2006年李安凭《断背山》夺得最佳导演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3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